花園灣與香爐山 左顯成(四川都江堰) 說起花園灣,自然就想起張家。張家族人在這片土地生根,一這塊風(fēng)水寶地,造就了張家族人歷史。 我們在小時候,也就是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花園灣的張家祠堂外,還樹三四根樹立石斗式桅桿,代表張家族人的學(xué)業(yè)上的成就,不是“進(jìn)士”或是闊官達(dá)人,四三品管員,代表了張氏族人輝煌歷史。 據(jù)考證,石斗桅桿文化,他是用花崗巖石條鑿成方形、圓狀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分若干層豎起,貌似船上的桅檣,故名石桅桿。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石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dá)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jìn)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現(xiàn)在看見很稀少了。 為建筑張家大院,在當(dāng)?shù)爻霈F(xiàn)了三口堰塘。這說明張家在這塊土地建筑房屋歷史,泥土用來燒磚燒瓦,松木用來蓋房子了。房前屋后種了很多花,各類品種都有,故名被稱花園灣而得名。 堰塘內(nèi)種有蓮米,我們童年時,在堰塘里采集蓮米桿來玩,用它來作為管子,在田埂上,一頭在上田里,一端在下田邊,用嘴將水吸起來,上田的水就會翻過田坎,水就會自然的流入下田里。長大了讀書后才知道,這是水的吸虹現(xiàn)象。孩童覺得這樣好玩,但是,被父母知道了,不挨打都要挨罵。因?yàn)榘焉咸锢锼闪耍绿锼矟M了,翻田坎了。這又要用水車車水到上田里,又費(fèi)工又費(fèi)時,父母不打不罵才怪了。 歷史就有見證,原從鐵佛場到龍結(jié)鎮(zhèn)石板大路,就走張家祠堂外面過,經(jīng)過大溝地方,在三堰塘,堰埂上有一顆千年大松樹,這棵大松樹要四個人牽手,才能將它圍住樹干。這棵大松樹,在大煉鋼鐵時代被砍伐,被燒成木炭煉鋼鐵了。在沒有煤油時代,用這根樹子的根,用作夜光照明,因?yàn)闃涓凰捎颓咄噶顺伤擅髯恿恕?/span> 今年十月,我們回家,在小弟弟倡導(dǎo)下,我們?nèi)苄置茫瑢3痰酱鬁希タ次覀儍和瘯r代玩耍地方。 現(xiàn)在,在農(nóng)村的人少了,到大溝的道路上都長上了茅草和灌木,古老的大石板路也不見終影了。 但是歷史留存石刻字還可在,“花園灣”,“張氏故里”,“山靜水動”,“福祿壽喜”字樣還在。 “花園灣”石刻字,還清晰可見。 聽說,“福祿壽喜”四個大字,其中“福”被開山取石被破壞了,“祿”還埋在泥土里。我們找到了“壽”和“喜”字。 原來孩童玩耍時,這里巖石是全露出來的,經(jīng)常到這里,以同伙伴和字比高矮,看誰高和矮。現(xiàn)在已栽竹子成為竹林。 “山靜水動”的照片,沒有把“山”字照下來,“動”被竹子遮蓋了。 大溝下面也有種水稻的田,溝與蜂糖河交匯。離交匯處不遠(yuǎn),過河有一個巖洞,至今還有人居住。 “張氏故里”刻字,說明了歷史上,張家人在外蒙生,回到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懷念,寫上懷鄉(xiāng)之情。 潺潺流水,山凈水流動,代表了家鄉(xiāng)沒有多大的改變,流水代表了人的流動,但家鄉(xiāng)是福地,益壽年年。 現(xiàn)且不說花園灣,再說大自然留給這片土地的香爐山,香爐山離大溝不遠(yuǎn),相距不過一百米左右。大自然造化,它就這樣巧妙,在一個小山頭上,就頂著一個相似香爐缽,在哪里巋然不動。它與這里的鄉(xiāng)民為伴。 在解放后,成立過四合村,花園灣村,最后將這兩村合并“聯(lián)姻”,為此就改為蘆花村,由此蘆花村延續(xù)到今。 地名來因,歷史,地形地物,古人盛名,將人文文化連在一起,成為當(dāng)?shù)貍鞒杏洃洝?/span> 我們左家溝,由于左家祖先在這里生活,人數(shù)多了,為此而得名。 蘆花村是我們家鄉(xiāng),他給我們很多懷念,我們經(jīng)常回到家鄉(xiāng),去找尋那絲絲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