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高度繁榮的時期,最顯著的特征便是文人畫的復興。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流派,涌現出大批杰出的畫家和作品。畫家之多,流派之眾,畫法之新,畫論之豐均超過宋元。它傳承宋元精華并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逐漸穩定,繪畫藝術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流派,呈現出流派紛繁、各成體系和各畫科全面發展的局面。 明代繪畫處于宋元兩大高峰之后,呈現出多向探索的特點。它由微到具的演進既與延續晉唐宋元藝術傳統的自律性發展有關,更和明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化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以發展畫院眾多工傳統的宮廷繪畫與浙派臻于完善;中期以發揚元人傳統的吳門畫派波瀾壯闊;晚期則以整合傳統的幾種形式表現了前古未有的新機運。三個階段都涌現出主盟畫壇的流派、引領潮流的繪畫技藝以及代表性名家。各階段的跨越帶來畫派的消長、更迭以及諸家各派的激烈競爭,明代繪畫在時起波瀾中曲折發展。 明 文嘉 文嘉山靜日長圖卷(局部) 明前期的發展 明代前期,一部分畫家活動于民間,成為浪跡江湖的職業畫家。他們雖受主盟畫壇的“院體”畫風影響,但較少皇室的直接壓力和束縛,創作比較自由,創立了具有較強世俗意趣、筆墨雄勁放縱的畫風,這便是由戴進奠基、吳偉確立的,堪與宮廷繪畫相匹敵的“浙派”繪畫。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明代中期。 明代前期從洪武到宣德、成化、弘治時期,畫壇基本形成了三大體系并立的格局,即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和活躍于江浙一帶民間畫壇的“浙派”繪畫。三派之中,宮廷繪畫和“浙派”繪畫 在這一時期占主要地位,影響最大。 這個時期的畫家大多出生于明代,甚至在明末已經開始藝術活動。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是始而明室衰微、明清易代、滿漢矛盾上升,繼之生產恢復,清承明制,社會穩定,各安其業。各類繪畫直接承襲晚明余緒穩步發展。才華橫溢的畫家們沒有停止思考的腳步,他們回應并重釋了繪畫傳統,用自己的畫筆譜寫了非凡的人生。 明 姚綬 魚藻圖軸 明中期“吳派”的崛起 在經濟繁榮、人文薈萃的蘇州,涌現出一批吳門畫家,他們以創新的面貌,龐大的陣容,熾盛的聲勢,取代“院體”和“浙派”成為畫壇盟主,將文人繪畫推向高峰。代表性人物為“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參考風流才子唐伯虎的仕途人生#大話明清# )、仇英。期間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派”成為明代最有影響力的畫派,傳人不絕如縷,成員達百余人。“吳派”繼承文人畫傳統,在拓展題材、強調主體、抒寫情致和追求筆墨形式、創造多樣風格等方面,都有力地推進了文人畫的發展,使其成為時代主流。 明 沈周 芭蕉圖軸 明晚期的百家爭鳴 晚明是一個政治腐敗、思潮多變的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急劇變化,使思想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和生機蓬勃的局面,也給繪畫界以有力的影響。晚明畫壇流派林立、追奇求新,山水畫有董其昌的“松江派”,藍瑛的“武林派”。項圣謨的“嘉興派”,惲本初的“常州派”等;人物畫有吳彬、丁云鵬、陳洪綬、崔子忠各自創建的變形人物,曾鯨吸收西方畫法形了的“墨骨法”等,余緒均延續到清初。 明 宋旭 溝壑云泉圖軸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