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傷正,調養脾胃。 在化療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的毒副作用,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納差、腹脹、乏力、便秘等副反應,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嚴重,飲食量銳減,此時治療當配合化療方案,改用調養脾胃之藥,以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不宜一味予補益或攻伐之品,以防甘味滋膩礙胃或苦寒藥物敗胃,影響病人進食。如不及時糾正,人體得不到水谷充養,反致正氣不能抗邪,邪氣彌漫,邪毒流竄經絡,形成遠處轉移,同時患者后天乏源,氣少精虧,體質下降,癥狀明顯,勢必加速病情惡化,即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所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要特別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選用益氣健脾和滋養胃陰的方藥,如參苓白術散、平胃散、藿香正氣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常用藥物有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太子參、黃精、山藥、北沙參、麥冬、生地、生薏仁、枸杞子、陳皮、半夏等,配合炒谷麥芽、焦楂曲、炙雞金等助消化藥:若舌苔濁膩,則須加藿香、蘇梗、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化濕藥。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受邪毒,腸腑傳導失司,尤其是老年患者,易出現大便秘結或大便困難,可用火麻仁、栝蔞仁、當歸、肉蓯蓉、杏仁等,并加用厚樸、陳萊菔英、枳實等行氣藥,必要以亦可臨時用生大黃急下存陰,但當中病即止。 病案,湯某某,男,55歲,2002年10月19 日初診。慢支史多年,陳舊性結核,2002年8月因咳嗽持續難盡,查見左下肺鱗癌.未予手術,而行放療一次、化療4次,目前自覺體力難以支撐,食納減退,夜半咳嗽加重,痰粘排吐尚利,未見出血,胸悶痛不顯,苔膩白,質暗紫,脈細滑。既往有腦梗、糖尿病史。常服降糖藥、抗栓藥。證屬肺之氣陰兩虛,痰濁瘀毒互結。 處方:南北沙參各12g,天麥冬各12g,太子參12g,生黃芪15g,羊乳15g,貓爪草20g,澤漆12g,露蜂房10g,山慈姑15g,炙僵蠶10g,仙鶴草20g,生苡仁20g,炒蘇子10g,炒萊菔子1og,法半夏10g,陳皮6h,紅豆杉20g,地骨皮15g,制南星10g,土鱉蟲5g,鬼饅頭15g,炙雞金10g,炒六曲10g。 二診:2002年10月25日。服藥七劑,咳嗽減輕,痰量減少,咯吐尚可,色白質粘,胸膈不適,時有泛惡,口干,舌苔浮黃膩,舌質紅有紫氣,脈細滑。 原方加煅瓦楞子15g,海蛤粉15g( 包煎) ,知母l og,去炒萊菔子,繼進。 三診:2002年11月1日。最近住省人民醫院化療1次,化療反應嚴重,惡心,咳嗽陣發,痰不多,胸不痛,血糖明顯升高,口干,二便可,舌苔浮黃有腐濁,舌質紅多裂,脈細滑。10月19日方加竹茹6g、白蔻仁3g( 后下) 、黃連3g、藿蘇葉各l O g,去萊菔子。 四診:2002年11月15日。上周又化療1次,反應稍大,惡心,厭食,咳嗽陣發,痰色白或微黃,汗多,大便偏干,飲水不多,舌苔浮黃花膩,舌質紅暗紫中裂,脈細滑。10月19日方加藿蘇葉各l O g、黃連6g、竹茹6g、全栝蔞12g、雞血藤15g。 五珍:2002年11月15曰。藥服一周,惡心反應已不顯著,食納尚平,間有咳嗽,有痰不多,舌苔浮黃粘膩,舌質暗紅有裂并見瘀斑,脈細。 處方:南北沙參各12g,大麥冬10g,太子參12g,法半夏10g,川連3g,藿蘇葉各10g,陳皮6g,竹茹6g,仙鶴草15g,生薏仁15g,紅豆杉20g,炒蘇子10g,山慈姑12g,貓爪草20g,澤漆12g,炙雞金10g,砂蔻仁各3g( 后下),全栝蔞15g。 此后繼服上藥,并按計劃化療,化療期間惡心反應不重,能進食,大便通暢,日一行。2003年3月18日家屬來告,已順利按計劃完成化療。 按:化療藥物有明顯損傷脾胃反應,患者每出現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口干、舌苔厚膩表現,其證候當屬濕熱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故本案三診時為配合化療,而加強調養脾胃。藥用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藿香、蘇葉、砂仁、白蔻仁芳香化濕,苦辛配合,寒溫相伍,有利于濕熱的清化。半夏、陳皮理氣和胃,全栝蔞化痰濁兼具潤腸通便作用,炙雞金、炒六曲消食助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健脾和胃助運之功。不少患者因懼怕化療反應而拒絕化療,如何減輕化療毒副作用一直是困擾臨床的難題之一,本案經運用調養脾胃藥,而使化療完成順利,說明中藥對化療藥有一定減毒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