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取暖用“火缽頭”□楊漢祥 現在說起三四十年前人們在冬天使用各種老式以及原始的取暖器具時,大家一定會想到烘缸、手爐、湯婆子之類。其實除這些之外,當時在我們蘇中通東鄉間有一些家庭還使用一種名為“火缽頭”的土取暖器。 所謂“火缽頭”,這是我們蘇中通東一帶講啟海方言的人的稱謂,也有人稱其為“土烘缸”,實際上是一種在洗臉盆大小的陶罐或缸甏或瓦盆之類的容器里,裝上灶膛里剛熄火的熱柴灰,然后加上一塊可漏氣的薄片金屬蓋板,就做成了一只簡易又不花錢的取暖器具。當然這種取暖器具雖然能取暖,但是不能像烘缸那樣可以用手提著移動,而且一旦不小心弄翻,里面的熱灰就會潑出缽外,從而引發燙人或火災事故,所以當時使用這種土取暖器具的大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差或者舍不得花錢買金屬烘缸或湯婆子的家庭。 當時我家有一只銅質烘缸,據母親說是她當年出嫁時的陪嫁物品。我們小時候一到冬天,母親就在這只銅烘缸里裝上灶膛里剛熄火的熱柴灰,并蓋緊烘缸蓋,拿給我們兄妹幾個取暖用。后來,因為我爺爺奶奶年高體弱,一到冬天格外怕冷,我母親就把這只銅烘缸讓給這兩位老人使用了。我們兄妹幾個也需要取暖,家中一時又沒有多余的錢再買一只烘缸,母親就從后院找了一只已經有了幾道細裂縫的小陶罐,清洗干凈,并用鐵絲在其上下端各圍扎了一圈,使其不再繼續開裂,再裝上熱草灰,接著蓋上一塊戳了許多小洞的鉛皮蓋板,然后拿給我們在上面烘手或烘腳。它的模樣雖然粗陋難看,但取暖效果并不比銅烘缸、湯婆子差多少。 后來由于各種電取暖器具的問世與普及,加上空調的廣泛使用,居民家中那些烘缸、手爐、湯婆子之類的老式取暖器具也很少用得上,有的甚至已經買不到了。由于居民家庭大都用了電飲具,灶膛里的熱柴灰也極其少見,以至“火缽頭”徹底被人們所淘汰。現在即使在我們通東鄉間也早已沒有當年那種“火缽頭”的蹤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