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聲萬里心綢繆,莫道異趣無相求。開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的時候要做好防護工作呀。古時候各勢力之間常有使者往來,史書中會記載些表現出眾者的事跡。比如本篇要談及趙咨,字德度。 趙咨是荊州南陽人,南陽郡作為漢末三國時期人口較多的一個郡,也是曾經的帝鄉,這里走出了為數眾多人才俊彥,有著陰氏、鄧氏這樣的豪族。漢末舞臺上有眾多南陽人在史書中留名,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經列過這一時期南陽人的名單了,趙咨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魏國那邊還有個與司馬朗同縣的河內人趙咨,兩者只是同名但表字并不同,魏國的這位表字是“君初”。這位南陽人趙咨,年輕時就博學多才,并且能言善辯,所以他在孫權作為吳王時期,被提拔為“中大夫”。案《三國志·吳主傳》,趙咨擔任的是都尉,《吳書》記載的則是“中大夫”。 不過中大夫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改為光祿大夫了,還有別的可能是“中散大夫”、“太中大夫”,也許是記載有脫漏,比如同樣有使者經歷的鄭泉擔任的就是太中大夫。 “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吊。”——《后漢書·百官志》 與鄭泉出使季漢不同的是,趙咨奉命出使魏國,魏文帝曹丕挺看好他,不過該問的該嘲弄的照樣不少。案《三國志·吳主傳》,曹丕一上來問的是趙咨如何評價孫權,趙咨給的回答是“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對于君主自然是要維護的。 曹丕聽完還要趙咨解釋他這評價是怎么來的,趙咨也就一一道來,重用魯肅體現了聰慧,提拔呂蒙體現了明智,沒有誅殺于禁體現了仁慈,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體現了智計,占據三州虎視天下體現了雄才,向魏國屈身稱臣體現了戰略。 《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就到這,而其引注的《吳書》還記載了曹丕與趙咨的另一段對話。這次曹丕問的是孫權是否好學,趙咨則表示孫權哪怕忙里偷閑也要讀書,借此博覽群書,并且不像一般讀書人那樣只是堆砌詞句。 曹丕又問“吳國是否能出兵征戰?”,趙咨回應“大國才有兵馬征戰,小國只能固守自?!保茇г俅巫穯枴皡菄欠衽挛簢??”趙咨則強調“吳國有帶甲百萬兵,占據江漢天險,又有什么好怕的?”曹丕再問吳國有多少像趙咨這樣的人才,顯然趙咨的機辯讓曹丕頗為欣賞,趙咨回答特別聰慧的有八、九十人,像自己這樣的數不勝數。 “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書》 此后,趙咨還多次出使魏國,他的事跡也傳到了孫權的耳中,因此提拔他為騎都尉。趙咨還順勢給孫權提了建議,他指出魏國早晚都會背盟,還是應該早做打算準備稱帝,孫權也采納了。《辨亡論》中也認可趙咨出使時的表現,寫了句“奉使則趙咨、沈珩以敏達延譽”,作為使者還是要機辯過人,以保證不敗壞背后勢力的名聲。 不卑不亢,奉使稱意。 孫堅詩詞:孫堅:子嗣優秀,詩詞中都有人夸 祖郎:祖郎:強宗驍帥,有我名號 看官如感興趣,關注下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