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歷史長河中的百里長堤
曹錦軍圍爐 談起黃梅的龍感湖,許多人都知道那里有西隔堤,也就是八一大堤,但很少有年輕人知道在以前,黃梅沿湖還有個歷史悠久的百里長堤。 黃梅縣雖然有山有水有平原,水資源豐富,有前江——長江,后湖——龍感湖、太白湖。但給人感覺是有名的水袋子,頭頂三盆水(古角、垅坪、永安三大水庫),腰系兩只壺(太白湖、龍感湖兩大湖泊),腳踩一條江(長江)。歷史上的百里長堤就是北起濯港巴茅山劉家井,經陶河、白湖、金涼亭、嚴家閘,南止劉佐楊西灣與長江干堤相連,(全長51公里)。 黃梅自古多發水患。據《黃梅縣志》載:從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共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其中大水災60多次。明石昆玉所撰的《桂公堤碑記》:“黃梅背山面湖,民田盡藪澤中,江漢直注,彭蠡旁射,水患歲有。(明)永樂中,筑堤障之。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以堤為命。”。 自漢唐時起,黃梅就陸續有人墾荒圍垸,修筑、修復堤壩都是全縣動員,全民參與,自然包括山區勞力,修建了明代的曾公堤(主要阻擋太白湖水)鐘公堤以及后來的王家大圩(南起白湖渡,西南至廣濟垅坪)。 清末,從周宣口起到毛家店止,全長19540丈。儼然成為了湖內一長城,保護著下半個縣人民財產的安全。民國二十年,黃梅對全縣數百個大小圩,合零為整,劃為八大圩區,堤線總長48600丈,堤內田地144000余畝。  黃梅戲傳統劇目《告壩費》在談到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黃梅受水災情況時說:“五月初八發龍水,平地陡起數丈深。打破官堤無其數,四十八圩破干凈,又破潘興圩一個,黃梅六門淹五門,田地莊稼一起毀,樓房屋宇影無存,沿路只聽人叫苦,不傷心處也傷心”。 正如民國孔壟鄉紳湯用彬在《籌建富民圩說略》中所說的那樣,“甚望全縣官紳仍按保派工法,合力加修。” 

為了抵御龍感湖湖水和江水倒灌,1954年到1978年,黃梅舉全縣之力,將湖區堤垸合并,裁彎剪直,修復了百里長堤,將原來51公里裁剪為46公里,以防湖患。大閘有梅濟閘、老嚴家閘。修建的梅濟閘,連通了黃梅上鄉和下鄉的交通,成為了交通大動脈的重要支點。老嚴家閘既連通了孔垅到小池的驛路堤上陸路交通,又打通了龍感湖和東港的水路交通。當時百里長堤的壩最高有20公尺,最低為17公尺。 

小時候,我曾經上過一次百里長堤的孔壟段。那是1983年的秋季,我和孔壟谷壩頭的幾個小伙伴一起到百里長堤外的龍感湖二分場去買甘蔗。
從谷壩頭出發,沿邢圩的朱王角方向一直走一個小多時的土路,就是一道高高的大土壩,這就是百里長堤的一段。當時的百里長堤給我感覺就是又高又大,對于長期生活在原的我們,這壩不亞于是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 我們站在壩底,那10多米高的大壩,是有一條斜長的道路通向壩頂的,道路在壩頂又斜著通向壩外的一側。上大壩對空手而上的人沒有什么負擔,但對于推板車上去的人,是種考驗。往上推,要重心前移,一步步走穩。往下拖,要在空車上壓著個大石頭,才能不失去重心。  站在壩上,眼前突然豁然開朗:沒有了密密麻麻的村莊,沒有喧躁刺耳的機器聲,沒有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展現我們眼前的是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和一人多高的甘蔗林,壩上的一角只有幾戶人家在居住,雞在田邊啄食,鴨子在小河溝里游來游去,幾只大花狗在那一個勁的狂吠,上十里地連個代銷店都沒有,一問:買日雜東西要么到總場,要么到孔壟鎮去買,這里就如同古人筆下的桃花源了。



1956年華陽閘建成后,龍感湖墾殖,后湖水位下降兩米,百里長堤失去了以前圩內排水的作用,1978年到1989年,湖北省在原百里長堤外,新修了攔湖大壩,也就是八一大堤,現在成為西隔堤。并建成了沱湖閘、新嚴閘、湖口閘。  西隔堤南起黃廣大堤,北至黃梅縣城抱兒山,全長38.94公里,壩頂高度大部分在16.5—19.5米之間。西隔堤保護著鄂皖兩省數百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擔負著京九、合九鐵路、滬蓉高速、105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的運行安全,是黃梅縣、武穴市、龍感湖管理區三地重要的防洪屏障。



一冊在手,游遍黃梅不用愁! 《穿越時空賞黃梅》,是黃梅本土文學愛好者共同推出的力作,是黃梅縣眾多微信公眾號中第一個結集成冊的純文學小輯。 本書共分梅香梅韻、梅風梅俗、梅友梅情三個小輯,收錄文章104篇,合計15萬字。作者有國家、省市級作家,文學博士,也有草根寫手,內容涵蓋了黃梅的歷史文化、名人典故、風景名勝、風情民俗、特產美食、方言俚語、古村古道古遺址、鄉情鄉戀和鄉愁…… 
曹錦軍圍爐微信公眾號: caojingjun197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