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 297235310@qq.com 秦設郡縣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以來,在黃梅縣境內(nèi)設置及僑置州縣分別有:尋陽縣、南新蔡郡、苞信縣、新蔡縣、永興縣、南晉州、義豐縣、長吉縣、塘陽縣、黃梅縣。版圖的分分合合,隸屬州郡變化,及縣治變遷,導致黃梅的唐宋以前的歷史,存在許多未知或者錯亂。本文是對黃梅縣境內(nèi)縣治變遷的初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結(jié)合歷史文獻記載,黃梅縣境內(nèi)縣治變遷大脈絡是:自西漢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設尋陽縣以來,黃梅縣境內(nèi)絕大部分時間是有城池治所的;西晉永興元年(304年)至南齊永明四年(486年),黃梅縣境內(nèi)無城池治所,其時江北故道以北隸屬蘄春縣管轄,江北故道以南隸屬尋陽縣管轄。 黃梅縣境內(nèi)州縣治設立及廢止的時間分別是:
上表簡明地展現(xiàn)了,黃梅縣境內(nèi)設立州郡縣治所的次數(shù)共有15次。每次設立的州郡縣治所版圖面積大小,本文不做表述。境內(nèi)設立的州郡縣,隸屬何州何郡管轄,本文亦不做表述。下面就境內(nèi)所設立的州郡縣治城池所在,逐一敘述。 尋陽縣城(前164年-304年) 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尋陽縣,縣治在何處?目前,尚無確證。更多的文字記載,指向蔡山鎮(zhèn)聶??〈?。聶??〈澹诠艜r應是一座城池,但是恐非故尋陽縣之城池。尋者,度也,即長度單位。江水至黃梅境內(nèi),條分縷析,九派東流,水面寬闊浩瀚無涯,故曰尋,此江段亦曰尋江。江流九派,大江之最北故道位于蔡山鎮(zhèn)之北數(shù)十里的濯港鎮(zhèn)附近,蔡山鎮(zhèn)在漢魏六朝時,尚處大江之中,若說尋陽故城在此,有幾個理由反駁: 一、山南水北謂之陽,尋陽城必定位于大江北岸。蔡山聶??〈逅幍乩砦恢?,并不是大江北岸,而是大江之中。黃梅張氏勝二戶宗譜記載,其始祖勝二公于南宋末年自江右來梅,乘船至蔡山腳而下。這也說明蔡山周邊在南宋末期,還是存在大面積水域。 二、筑城須擇水陸交通便利之地。蔡山聶??〈逶跐h魏六朝時,恐為江中荒洲,無交通便利可言。境內(nèi)民眾只可乘船往來縣城,則是十分不便。 三、筑城須擇臨水高地,防澇亦防旱。蔡山聶??〈逶跐h魏六朝時,恐為江中荒洲,防旱自然是不需,恐怕洪澇是年年要遭遇到。 四、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以江北故道以北隸屬蘄春縣,江北故道以南隸屬尋陽縣,尋陽縣治遷江南。若尋陽縣治本就在江北故道以南的尋陽縣內(nèi),為何要遷江南呢?由此也可以推知,尋陽縣治本就在江北故道以北,因江北故道北境隸屬蘄春縣,江北故道以南尋陽縣無縣治,故而需要將在蘄春縣內(nèi)的尋陽縣治南遷。從此,尋陽縣治在江南。此尋陽縣,日后發(fā)展成潯陽郡,郡縣同治,潯陽郡發(fā)展成了今天的九江市。江北的故尋陽城,乃九江城市之根。 那么,故尋陽城在哪里呢? 《一統(tǒng)志·寺山》“按九江城既為意生寺山,何云去縣七十里?似不足信!然據(jù)東西二黥城論,蓋本為九江城掎角之勢,則以意生寺指為九江城無疑”。此論已不可考證為何人所云,但其論述非常有意義。此處所指九江城,即為九江王英布所筑之九江王城。意生寺山,土名化城山,護城河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化城山東與北,俱是大別山余脈的丘陵,步履方便;其西與南,在當時則是古彭蠡澤,可乘舟楫往來。故此地乃水陸交通之樞紐要道,筑城佳地。今觀其城池輪廓及規(guī)模,與同期同類城池相比,毫不遜色。九江王英布被剿滅之后,城池依舊,漢文帝因之而立縣,因在尋江之北,乃得名尋陽縣,其城池則為尋陽城。 南新蔡郡城(378年-589年) 西晉永興元年(304)以江北故道以北隸屬蘄春縣,江北故道以南隸屬尋陽縣,尋陽縣治遷江南。尋陽城遺留下來,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生靈涂炭,漢人紛紛南遷。新蔡郡民,大舉遷入故尋陽城。東晉朝廷遂于尋陽故城,設新蔡郡。后東晉孝武帝,因為故尋陽城居住了大量的新蔡郡民,即僑置南新蔡郡。按《晉書 》卷一四《地理志上》云:“孝武改蘄春縣為蘄陽縣 ,因新蔡縣人于漢九江王黥布舊城,置南新蔡郡,屬南豫州”,則南新蔡郡郡治,在故尋陽城,即九江王黥布所筑之九江王城。 南新蔡郡轄蘄陽縣、苞信縣、永興縣。 苞信縣城、慎縣城、宋縣城、陽唐左縣城(464年-556年) 苞信縣,原在新蔡郡。《宋書·州郡志》豫州:“新蔡太守,晉惠帝分汝陰立,帖治汝南。領縣四:銅陽、固始、新蔡、苞信。”南朝宋時,苞信縣已南移到今商城境。《商城縣志》:“南北朝宋文帝(公元424~453年)時期,(域境)僑立苞信縣,境西屬新蔡郡?!?/span>漢人繼續(xù)南渡,苞信縣民大舉進入黃梅縣境內(nèi)。公元464年,東晉朝廷又于黃梅縣境內(nèi)僑立苞信縣。自西晉末年至南朝宋,一百多年時間里,新蔡郡民累次南遷入黃梅,先是僑立南新蔡郡,遂后僑立苞信縣。南新蔡郡,轄苞信縣、蘄陽縣,后增轄永興縣。南新蔡郡郡治在故尋陽城,而苞信縣城池,極可能在如今的蔡山鎮(zhèn)聶??〈?。 南朝梁紹泰二年(556年),苞信縣改為新蔡縣,也可能是新蔡縣移民比例已經(jīng)遠遠超過苞信縣移民比例。但是,苞信縣改為新蔡縣,這是無爭議的。新蔡縣城旁唯一的一座丘山,也可能因為近新蔡縣城而得名蔡山。 慎縣、陽唐左縣、宋縣與苞信縣一樣,俱屬南朝宋大明八年僑置縣?!端螘?/span>·州郡志》:江州刺史領郡九,“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領縣四,苞信令、慎令、宋令、陽唐左縣令” 慎縣,春秋楚慎邑。西漢置縣,屬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潁上縣西北江口鎮(zhèn)。晉屬汝陰郡。南朝宋僑置慎縣于黃梅境內(nèi),屬南新蔡郡。 宋縣,三國魏改宋公國置,屬譙郡。治所在今安徽太和縣北六十里倪丘鎮(zhèn)附近。南朝宋僑置慎縣于黃梅境內(nèi),屬南新蔡郡。 南朝宋、齊時在蠻族聚居區(qū)所置之縣,稱之為左縣。因當時習稱“蠻民”為“蠻左”,故名?!端螘ぶ?/span>郡志》南豫州晉熙郡太湖左縣:“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后省,明帝泰始二年復立。”江州南新蔡郡陽唐左縣:“孝武大明八年立。” 苞信縣、慎縣、宋縣,均與豫州新蔡有關,在黃梅境內(nèi)所設均為僑縣。此三僑縣縣治是分治,還是合治于苞信縣,亦或者是慎縣、宋縣帖治于南新蔡郡,尚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陽唐左縣,設置是為了管理境內(nèi)蠻民。左縣,可能類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州、縣。陽唐左縣會不會是塘陽縣的前身?這也是一個需要繼續(xù)探索研究的問題。若陽唐左縣與唐武德四年所析之塘陽縣有承續(xù)關系,那么陽唐左縣縣治,極可能與塘陽縣縣治同處。 新蔡縣城(556年-598年) 南朝梁紹泰二年(556),苞信縣改為新蔡縣。至于為何要改名新蔡縣,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蔡縣縣治城池與苞信縣縣治城池是同一處。極可能在如今的蔡山鎮(zhèn)聶福俊村。 唐武德四年析黃梅縣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義豐縣治在今大河鎮(zhèn)義豐村,長吉縣治在濯港鎮(zhèn)郭林咀,塘陽縣治疑在黃梅鎮(zhèn),那么,新蔡縣縣治,不可能在江北故道以北與其他三個縣治扎堆。故而蔡山鎮(zhèn)聶??〈澹前趴h及新蔡縣縣治無疑。 永興縣城(486年-581年) 可能因為南渡漢人日益增多,南齊永明四年(486年)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該永興縣的版圖,大約為江北故道以北的黃梅縣全境及今武穴市北部部分地區(qū)。 永興縣在公元486年至556年,與苞信縣同時存在,說明兩縣治城池存在一定距離。苞信縣為僑立縣,為安置移民、災民之需,永興縣的設置,則應為管理土著原居民之需。土著原居民占了先機,良田熟地自然是絕大多數(shù)為其所有。移民、災民則更多的是在湖灘、荒洲開墾。因此,苞信縣及延續(xù)的新蔡縣縣治城池,在蔡山鎮(zhèn)聶??〈?,更符合情理。據(jù)有關文獻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黃梅境內(nèi)土著與南遷的漢人,就多次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永興縣存在的時間只有95年,其城池在何處,尚不得而知。大河鎮(zhèn)陳志谷與桂堰河灣處,或許是永興縣城所在。隋開皇元年(581年),永興縣改名新蔡縣,永興縣城可能因此棄用,版圖整體并入556年由苞信縣改名的新蔡縣。 黃梅縣城(598年-621年) 隋開皇十八年,新蔡縣更名為黃梅縣。黃梅縣志及其他歷史文獻均記載,黃梅縣得名于黃梅水,那么黃梅縣城必須在黃梅水附近。黃梅水發(fā)源于黃梅山,今天的考田河即古時的黃梅水。黃梅縣志記載舊縣城在百花畈(亦稱白鶴畈),有考證認為故黃梅縣城在今大河鎮(zhèn)王河村王家墩。有一支張氏宗譜記載:元初,其先人新六公,自江西饒州樂平來黃梅縣,任教諭,定居于西廂九渠畈(今王河村西邊張家畈)。依次判斷,王家墩為故黃梅縣城無疑。 南晉州城(621年-625年) 黃梅縣建立僅23年后,唐武德四年(621年)就析黃梅縣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立南晉州屬之。按理南晉州城應在故黃梅縣城,義豐、長吉、塘陽三縣城池可能為新建,新蔡縣則因其舊城。 黃梅縣城高塔寺塔,俗稱古塔、亂石塔。該塔為唐守中兄弟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建于高塔寺內(nèi),故名高塔寺塔。 義豐縣城(621年-625年) 唐武德四年析黃梅縣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立南晉州屬之。義豐縣故城在今大河鎮(zhèn)義豐村,這是無任何疑問的。 長吉縣城(621年-625年) 唐武德四年析黃梅縣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立南晉州屬之。長吉縣故城在今濯港鎮(zhèn)郭林咀,這也是沒有爭議的。 塘陽縣城(621年-625年) 唐武德四年析黃梅縣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立南晉州屬之。塘陽縣故城,今在何方?若無文物佐證,恐怕不會有人能確證,塘陽縣故城之所在。今天,我們只能通過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其可能性。當年黃梅縣一分為四,四縣所轄版圖面積應該較為均衡。義豐縣在大河,其所轄區(qū)域當為大河鎮(zhèn)、苦竹鄉(xiāng)一帶。長吉縣在濯港,其所轄區(qū)域當為濯港鎮(zhèn)、孔壟鎮(zhèn)(部分)一帶。新蔡縣在蔡山,其所轄區(qū)域當為蔡山鎮(zhèn)、新開鎮(zhèn)、劉佐鄉(xiāng)一帶。塘陽縣在黃梅鎮(zhèn),其所轄區(qū)域當為五祖鎮(zhèn)、黃梅鎮(zhèn)、獨山鎮(zhèn)、下新鎮(zhèn)、停前鎮(zhèn)、杉木鄉(xiāng)、柳林鄉(xiāng)一帶。 元皇慶元年(1312年),遷縣治于今黃梅鎮(zhèn),或為故塘陽縣城所在??h治旁有大塘一口,先前應是與西池塘相連,縣治在大塘之北,或因之曰“塘陽”。再者,今之黃梅縣城,在初唐時居民甚眾,且有市坊。也或者是故塘陽縣之遺留。 新蔡縣城(621年-625年) 延續(xù)故苞信、新蔡二縣縣治及城池,不復述。 黃梅縣城(625年-至今) 唐武德八年,省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廢南晉州,復置黃梅縣。此時黃梅縣縣治及城池,應是延續(xù)隋開皇十八年設立的黃梅縣治及城池。 元皇慶(1312年),由百花畈(亦稱白鶴畈,即今大河鎮(zhèn)王河村王家墩)遷縣治于今黃梅鎮(zhèn),此后縣城再無變遷。 最后,將黃梅境內(nèi)的州郡縣治城池情況,列表匯總,以供參考。希望愛好黃梅歷史文化的朋友們,一起深究。
作者:浣齋主人,原名張虎,黃梅濯港人,定居武漢。從事規(guī)劃設計工作,高級工程師。喜好歷史文化、民俗方言研究及詩詞、文學創(chuàng)作。 編委會 曹錦軍 總編 魏鮮紅 主編 唐亞紅 執(zhí)行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