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上世紀90年代,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對衛生部和人事部認定的500名全國名老中醫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得出結論:絕大部分名老中醫臨床常用方不超過30首,其中經方及其變方高達21首,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充分說明了經方在中醫臨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長時間里,經方被嚴重忽略,經方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本人有一個初步設想,欲挑選臨床的常用50首經方來講解,理論結合臨床,力圖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夠把這50首經方掌握并靈活的運用于臨床,這個醫生已經很了不得了! 中醫的學習并不難,中醫其實是非常大眾化、生活化的東西,堅決反對神話中醫!江湖名,中醫道,中醫的江湖愿你我砥礪前行!(<經方學苑>姊妹號<杏林明醫>正式開通,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一期,助力中醫人的成長!) 旋復代赭湯最全的使用指南來了,快查收! 本方原治傷寒發汗后,又誤用吐、下之法,表證雖解,卻出現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析其病機,乃經吐、下之攻伐,胃氣因之受傷,不得正常升降轉輸,遂使津凝為痰,濁邪留滯,阻于中焦,氣機失暢,而病心下痞硬,氣機升降失序。 胃氣不得和降反而上逆,故噫氣頻作,或反胃嘔逆。嘔吐涎沫,舌苔白滑,乃痰濁內田之征;舌質淡,脈弦而虛,為中虛氣滯之象。證候以脾胃氣虛為本,痰阻氣逆為標,臨床表現雖然虛實互見,但以氣逆痰阻為主要方面。 本方是為脾胃氣虛,痰濁中阻,胃氣上逆,本虛標實之證而設,法宜“急則治其標”,以降逆化痰為主,兼以益氣補中。 方中旋覆花苦辛咸而微溫,歸肺、胃、大腸經,其性主降,功擅下氣,藥味兼咸,能化膠結之痰,為治痰阻氣逆之證所常用,《本草易讀》卷4稱之為“下氣行水,消痰軟堅,除噫氣而止嘔逆”,故本方重用之以下氣消痰。 代赭石苦甘而微寒,歸肝、胃、心經,其性重墜降逆,長于鎮攝肺胃之逆氣,故張石顧說:“赭石之重,以鎮逆氣。仲景治傷寒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取重以降逆氣,滌痰涎也”(《本經逢原》 卷1),本方少少與之,意在與旋覆花相協而加強降逆下氣,止嘔化痰之功,以平氣逆嘔噫之標; 半夏祛痰散結,降逆和胃; 生姜溫胃化痰,散寒止嘔,助旋覆花、代赭石降逆而止嘔噫。 人參、大棗、炙甘草甘溫益氣,健脾養胃,以復中虛氣弱之本。甘草兼調和藥性。 諸藥相合,標本兼助,共奏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使胃氣復,痰濁消,氣逆平,清氣升而獨氣降,則痞滿、噫氣、嘔呃自除。 [類方比較]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的組成中均含有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等藥,可治療虛實錯雜之痞證。但半夏瀉心湯以黃芩、黃連之苦寒泄熱配伍干姜、半夏之辛溫開結為主,以溫清并用,辛開苦降為組方特點,故適用于寒熱互結之痞證;本方以旋覆花、代赭石之降逆下氣配伍半夏,生姜之和胃散結為主,以降逆和胃,治實顧虛為組方特點,故適用于中虛痰阻氣逆之痞證。 本方證為里虛挾實證,虛在胃氣虛弱,實在痰飲氣逆。臨床證候為心下痞硬,噫氣頻作,嘔吐痰延,或泛清水;或頭暈目眩;或食欲不振,便秘;或反胃噎食;或咳喘;或氣上沖不息而吐血,舌質淡紅,苔薄白或滑膩,脈弦緩。 旋復代赭湯臨末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胃擴張、胃下垂等疾病表現為心下痞滿和噯氣嘔惡癥狀者。 痰濕重加陳皮,茯苓;胃寒重合良附丸; 偏陽虛者合理中丸,或加丁香,肉桂等; 見脘痞曖腐食臭者,加枳實、神曲、山楂、大黃等,亦可臺用保和丸;若曖氣頻頻,反胃嘔吐,大便秘結,宜本方合調胃承氣湯。 日本學者有地氏在臨床上休會到,旋復代褚湯是對虛證有驚人療效的代表方劑。特別是當其它藥物無效時,服用本方能很快奏效。指出胃虛,噯氣,心下痞滿是主要應用指征。 周揚俊,喻嘉言諸前輩用本方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噎食反胃的初期僅見氣分病癥者可取效;者病久已入血分,單用本ガ難取效,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劑。
若用于支氣管擴張所致咳逆上氣,咯血不止,多兼肝經氣火上升所表現的證候需以本方加涼血止血的藥物,如仙鶴草、生地、旱蓮草、側柏葉、茜草、三七粉等。 據報道,本方加減治療神經官能癥、美尼爾氏癥,腦膜炎后遺癥,尿毒癥所引起的嘔吐亦有效。 一般認為:半夏與代赭石均為妊娠禁忌藥品,但有人用本方治愈3例重癥妊娠惡阻,患者并無墜胎之弊,此即《內經》“有故無隕,亦無隕也”之謂。《普濟本事方》、《濟生方》等書以本方加減治肝風掉眩,痰積,血崩及嘔逆諸證。張錫純更善用本方加減化裁,如鎮攝湯、參赭承氣湯,鎮逆湯等治疔虛氣上逆所致的胸膈滿悶喘逆,嘔吐,膈食吐血等多見奇效。此皆可供參考。 1.吳昆:“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汗、吐、下而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氣上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氣不除?!秲冉洝ひ嗣魑鍤馄吩?五氣所病,心為噫是也。旋覆之咸,能軟痞硬而下氣;代赭之重,能鎮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參、草、大棗之甘,所以補虛?;蛟?汗、吐中虛,肺金失令,肝代乘脾而作上逆,逆氣于心,心病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鎮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論?!?《醫方考》卷1) 2.方有執:“解,謂大邪已散也。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正氣未復,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旋覆、半夏,蠲飲以消痞硬;人參、甘草,養正以益新虛;代赭以鎮墜其噫氣;姜、棗以調和其脾胃。然則七物者,養正散余邪之要用也?!薄础秱摋l辨》卷2) |
|
來自: 日月76nligx4bu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