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麻黃證,主黃腫,兼咳喘,惡寒風(fēng), 無汗出,身痛疼,膚黃暗,乏光明。 體粗壯,肉酸疼,易著涼,易水腫, 鼻易塞,身沉重,舌體胖,苔厚應(yīng), 脈浮緊,有力征,小便少,“濕家”情, 若體瘦、唇咽紅、雖無汗,亦禁用。 配黃芪,治腫疼,伍桂枝,減烈性, 汗多少,石膏行。大量用,消水腫。 配附辛,脈當(dāng)沉,欲安全,久煎用。 附子 脈沉微,附子證,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jié)M疼, 或腹水,或水腫,屬陽虛,少陰病,脈緊弦,脅偏痛, 或有汗,脈兼硬,風(fēng)濕搏,身煩疼,開痹結(jié),胸腹疼。 面蒼白、煩不寧,全身疼,痛無定,脅腹痛,不滿硬, 苔不膩,舌不紅,口不渴,虛寒情。面晦暗,目無神, 語無力,身困重,無上證,用需慎!共細辛,能止疼, 同干姜,止瀉靈,苓術(shù)芍,利水雄,麻桂草,療身疼, 和大黃,痛不通,瀉脈微,配人參,參姜草,多同用, 減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須用生,炮附子,能溫經(jīng), 小劑量,四肢冷,用量大,關(guān)節(jié)疼。 烏頭 烏頭證,腹劇疼,關(guān)節(jié)痛,手足冷,脈沉緊,舌淡紅,苔白滑,用多靈。 苔光薄、舌絳紅、膚白瘦,當(dāng)忌用。伍生姜,減毒性,久煎煮,忌用生。 仲師傳,蜜煎行,求安全,好醫(yī)生! 干姜 干姜證,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雖渴,飲不多,苔白厚,滑膩訣。 下利后,用之多,嘔瀉證,喘嗽疴,腰冷痛,出血擇,善配伍,用更多: 配附草,四逆悅,伍參術(shù),理中得,率苓術(shù),愈腎著,配半夏,嘔吐絕, 同梔子,煩躁握,伍石脂,下膿血,配辛味,止咳藥,伍芩連,醫(yī)寒格, 協(xié)蜀椒,除滿痛,伍桂枝,腹痛挫。 生姜 論生姜,主嘔惡,多涎唾,口不渴。 吐清水,腹雷鳴,心下痞,或腹疼, 藥力微,少單行,伍桂枝,止胃痛, 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 伍橘皮,噯脹行,配厚樸,除滿靈, 伍吳萸,頭腹痛,吐涎沫,濁上沖, 配大棗,增食功,理胃虛,復(fù)體能, 胃津虧,吐傷陰,夏麥伍,姜不行。 桂枝 桂枝證,氣上沖,汗自出,惡寒風(fēng),煩不安,關(guān)節(jié)疼,受驚恐,心悸動, 入寐難,夜多夢,體白瘦,腹薄硬,虛緩脈,用多中。舌體柔,色暗紅, 苔薄白,舌面潤。若苔膩、舌絳紅、質(zhì)堅老,不當(dāng)用。心動悸,桂草苓, 協(xié)龍牡,驚悸平,如虛悸,人參同,咳逆悸,五味靈。加附子,醫(yī)身疼, 配黃芪,主身腫,伍飴糖,里急情,從麻黃,監(jiān)制功,協(xié)柴胡,透汗行, 配桃黃,可通經(jīng),參麥膠,理虛功。大劑量,心悸動,伍麻黃,小量輕, 體腹痛,劑量中,用桂枝,小輕癥,大重病,肉桂功! 芍藥 芍藥證,主攣急,行走難,足無力,下肢攣,伸不利,抓藥證,療效提。 陣發(fā)性,痙攣急,位不定,皆可與,腰肢痛,難步履,腹急痛,大便秘, 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腫,通利機。腹肌緊,腹皮急,兼余癥,皆可與, 肉松軟、大便稀、無腹痛,不可與。配甘草,緩?fù)椿殍讓崳竸恿Γ?/p> 同黃芩,熱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脈弱悸,中焦虛,加附子,脈沉微, 伴身痛,屬陽虛。配苓術(shù),利水劑,經(jīng)不調(diào),伍芎歸,全身腫,姜附齊。 大劑量,腹痛急,二三兩,非主劑。 甘草 甘草證,羸瘦形, 氣液餒,膚枯情, 口舌糜,咽中疼, 刺激咳,心悸動, 逆上沖,躁急痛, 和諸藥,解毒雄。 審經(jīng)方,非泛用, 欲高效,合理行。 大棗 用大棗,主安中,通九竅,醫(yī)大驚, 補氣津,胃氣平,和百藥,四肢重, 同草麥,臟躁寧,伍生姜,咳嘔平, 食欲差,均可用,入瀉劑,養(yǎng)正功。 細辛 細辛證,惡寒冷,口不渴,小便清, 脈遲緩,厥冷疼,苔白滑,舌淡紅, 飲咳逆,姜味同,四肢冷,歸桂行, 合烏附,痛劇重,入湯劑,可重用, 丸散法,量必輕。若熱渴,苔少紅、 咳無痰、咽干痛,雖肢冷,當(dāng)慎用! 吳茱萸 吳萸證,頭腹痛,嘔涎沫,手足冷, 脈多細,久寒情,嘔胸滿,痛巔頂, 疼較重,伴惡心,或腹瀉,液多清。 柴胡 柴胡證,胸脅滿,不欲食,默默然, 嘔發(fā)熱,或心煩,怕風(fēng)冷,往熱寒, 情郁悶,柴胡眼,柴胡帶,身側(cè)偏, 體偏瘦,面黃黯, 肌堅緊,舌偏干,對氣溫,多敏感, 肢常冷,主訴繁,女性多,經(jīng)色黯, 有血塊,腰痛酸,雙乳房,脹經(jīng)前, 查諸脈,多細弦,劫肝陰,偏概全! 重藥證,用安全。 半夏 半夏主,嘔不渴,咳喘悸,咽異格, 兼咽痛,失音疴,營養(yǎng)好,膚膩色, 或黃黯,乏常澤,易惡心,嘔家訣, 體不羸,肥胖多,癥怪異,疑慮多, 舌偏厚,齒痕舌,有白線,著舌側(cè), 常恐高,暈船車,咽喉證,伴見多。 黃師提,大家學(xué),品藥證,細琢磨。 學(xué)中用,用中學(xué),反復(fù)求,義自得! 黃芪 黃芪證,汗出腫,肌無力,關(guān)節(jié)痛, 身覺沉,動不靈,尊榮人,肌肉松, 面黃白,隱黃紅,或黃黯,乏光榮, 水腫貌,目無神,腹無力,水囊形, 舌淡胖,苔多潤,易過敏,且畏風(fēng), 大便稀,不成形,肢麻木,血運停, 大劑量,黃汗腫,身不仁,量用中, 補不足,小量行,因王道,無近功, 慢調(diào)體,緩收功。 白術(shù) 白術(shù)證,下利渴,心下滿,小便約,伴水腫,短氣疴, 兼冒眩,澤瀉合,四肢沉,疼痛訣,頭昏花,坐舟車, 動易汗,懶工作,飲水后,食不多,胃內(nèi)脹,如壅塞, 苔薄白,胖大舌,大便稀,用之合。 茯苓 茯苓證,主眩悸,口中渴,溲不利,口少津,思飲意, 飲忌多,致短氣,飲后吐,名水逆,溲不暢,尿痛急, 伴水腫,或便秘。用茯苓,重察舌,舌胖大,齒痕多, 舌多潤,用之得。入湯劑,量大樂,配散劑,小量合。 豬苓 豬苓證,主溲約,尿量少,次數(shù)多,或次少,不定色, 伴澀痛,或灼熱,不適感,淋病訣,伴水腫,甚帶血。 澤瀉 澤瀉主,冒眩渴,有渴感,飲不多,惡涼飲,但喜熱, 面虛浮,不溲約,面色黃,肉松軟,體肥胖,動氣短, 舌體大,質(zhì)紅淡。 滑石 滑石證,溲赤約,尿不爽,量不多, 伴澀痛,尿黃色,小便少,主因熱。 防己 防己證,下肢腫,按如泥,伴腰痛, 膝疼痛,難活動,腹喘滿,身困重。 葛根 葛根證,項背強,延及腰,引脊梁,按夾脊,有抵抗, 頭痛昏,眩暈詳,耳鳴聾,功亦彰,葛根體,形較胖, 項背肌,厚實象,身困重,懶模樣,面黃黯,便多溏。 若膚白、體瘦長、胸背扁,慎酌量。 大黃 大黃證,痛而閉,煩而熱,滑而實,吐衄血,心下痞, 月經(jīng)少,延或閉,食即吐,黃疸疾,主陽瘡,疔癰施, 心下疾,少腹急,人如狂,熱譫語,大便難,六七日, 大便硬,乍難易,脈見滑,反下利,心下痛,利青水, 脈遲滑,或滑疾。腹雖急,中無力,痛喜按,精神疲, 身水腫,欲昏睡,身無汗,脈沉微,或虛浮,或沉細, 禁忌癥,切莫與! 黃連 黃連主,心中煩,心下痞,下利兼,見焦慮,煩不安, 頭昏痛,神錯亂,體燥熱,苦悶感,心悸動,不得眠, 多夢擾,入睡難,易早醒,抓關(guān)健。腹急瀉,后重感, 肛門熱,便膩粘,下粘液,膿血便,煩利痞,相兼現(xiàn), 舌堅老,色紅暗,苔黃厚,所必見!論藥證,重客觀。 舌胖嫩,質(zhì)紅淡,苔薄白,脈遲兼,陰寒證,忌黃連。 黃芩 黃芩主,伏熱質(zhì),膚面白,唇紅施,煩而熱,兼出血, 痹因熱,或痞利,悶不安,躁焦慮, 身體熱,汗出悸,溲灼熱,舌紅宜,論抓手,煩熱極!用黃芩,莫遲疑。 黃柏 黃柏證,主身黃,溲不利,赤而黃, 兼發(fā)熱,熱利醬,身熱汗,苔膩黃, 膚潰爛,滲水黃,婦人病,帶下黃, 下體疾,一并囊。 梔子 梔子證,是熱煩,胸中窒,重壓感,腹中痛,痛喉咽, 衄血、淋,目赤兼,心不寧,躁擾亂,難入睡,臥不安, 胸?zé)灒纥S疸,劍突下,灼痛現(xiàn),氣郁熱,投之痊。 圖片 石膏 石膏證,身熱汗,舌干燥,口渴煩, 脈滑數(shù),洪大兼,喜飲冷,不惡寒, 膚憔悴,色白面,黃胖人,身重見, 黑胖人,不易汗,所當(dāng)忌,可別鑒。 舌苔薄,舌面干,易興奮,煩不安。 若舌潤,厚膩現(xiàn),投石膏,把病添。 人參 人參證,氣液虛,汗吐下,損津液,心下痞,不欲食, 上腹扁,按之硬,無底力,按中空,腹部平,無彈性, 反復(fù)吐,耗液重,精神萎,消瘦形,脈沉遲,身體疼, 口渴煩,舌嫩紅,身涼汗,反應(yīng)鈍。用人參,客觀征: 一脈象,浮轉(zhuǎn)沉,大變小,微弱情,二體型,削殆盡, 上腹部,扁平硬,三舌面,燥無津,舌體瘦,苔光紅, 面蒼白,乏光榮。若肥胖,面油容,苔厚膩,當(dāng)慎行! 當(dāng)歸 當(dāng)歸證,主腹痛,婦人疾,最常用, 刺絞急,痛特性,在少腹,痛勢重, 當(dāng)歸體,羸瘦型,膚干枯,脫屑情, 脈多細,血不盈,配芍藥,醫(yī)腹痛, 伍辛桂,手足冷,膚甲錯,配桃紅, 合膠地,止漏崩,治血痢,芩連同。 若體肥、無腹痛、便稀溏,當(dāng)慎用。 枳實 枳實證,胸腹?jié)M,胸痞痛,大便難, 腹肌硬,抵抗感,仲師謂:心下堅。 厚樸 厚樸證,胸腹?jié)M,大便秘,兼咳喘, 腹部脹,按抵抗,噯矢后,輕松象, 咽異感,氣逆樣,胸膈悶,痰鳴響。 審藥證,醫(yī)稱良,黃師語,重心長, 淳厚意,躍紙上,經(jīng)方法,永輝煌! 栝樓根 栝樓根,主治渴,渴明顯,飲復(fù)渴, 食欲好,大便結(jié),肌肉緊,拘痛說, 生癰疽,或瘡癤,舌干燥,內(nèi)津涸。 芒硝 芒硝證,主便秘,舌面干,舌動滯, 舌苔厚,熱譫語,因腹中,有燥屎。 用量大,令快利,量用小,少腹瘀, 大劑量,兼逐水,老弱體,勿輕予。 栝樓實 栝樓實,主胸疾,心悶痛,大便秘, 胸腹窒,痛唏噓,連背部,常涉及, 吐粘痰,伴咳疾,劍突下,壓痛據(jù), 察舌苔,干厚膩,見上證,投之宜。 薤白 薤白主,胸腹痛,胸悶痛,痛無定, 偏于胸,徹背痛,兼咳唾、喘息癥, 肉堅緊,舌必厚,兼里急,且后重, 大便難,胸滿應(yīng)。人肥滿,肌肉松、 雖胸窒,亦禁用,姜桂杏,苓術(shù)行。 知母 知母證,汗出煩,無邪結(jié),謂虛煩, 身羸瘦,知母添,舌必紅,苔薄兼, 口燥渴,參膏聯(lián),骨節(jié)疼,桂膏緣, 伍百合,意煩亂,配棗仁,煩不眠。 圖片 龍骨 龍骨主,驚悸證,恐不安,脈芤動, 多夢縈,惡人聲,汗淋漓,醒后征, 遇事懼,面潮紅,易緊張,身汗冷。 龍骨脈,浮大空,輕即得,重?zé)o蹤。 臍下悸,是特征,薪傳自,東洞翁。 牡蠣 牡蠣主,驚悸動,口中渴,胸脅硬, 恐不安,寐多夢,自盜汗,頭昏用。 麥冬 麥冬主,膚枯瘁,羸瘦體,兼氣逆, 或氣促,心動悸,或咳喘,咽不利, 或咽痛,粘痰膩,舌多紅,無苔跡, 脈多數(shù),按無力。口多涎,無渴跡、 舌黯淡,畏寒襲、舌質(zhì)淡,苔厚膩、 見肢冷,皆勿與! 阿膠 論阿膠,主血證,察血色,不一定, 淡稀質(zhì),為其征,面蒼白,萎黃應(yīng), 治血痢,芩連同,子宮血,歸地行, 醫(yī)尿血,滑豬苓,虛羸體,參麥共, 爪甲枯,客觀征, 地黃 干地黃,主血證,量較大,色鮮紅, 人羸瘦,憔悴容,膚干枯,乏光榮, 諸出血,舌質(zhì)紅。鮮地黃,治不明, 參后世,吐衄行,大劑量,清酒溶, 不傷胃,藥力純,仲景法,妙無窮。 川芎 川芎證,主腹痛,上下腹、胸脅痛, 及腰背,脹刺痛,風(fēng)入腦,致頭痛, 用川芎,不拘型,風(fēng)熱壅,形體充, 同大黃,狂熱病,頭昏眩,便不通。 配香附,解郁功,伍棗仁,安神靈。 牡丹皮 牡丹皮,少腹痛,兼出血,按之硬, 便尿血,漏崩中,下部血,多適用。 若出血、腹不痛, 法黃土、膠艾行;如無血,少腹痛, 歸芍枳,同用功。體羸瘦,膚黯紅, 舌堅老,色黯紅,經(jīng)不暢,用多靈。 杏仁 杏仁證,胸滿喘,兼腹脹,大便難, 伴咳嗽,腫面瞼,配麻桂,無汗喘, 伍桂芍,喘脹滿,同苓草,主悸眩, 胸腹脹、伴氣短,協(xié)巴黃,胸腹寬。 五味子 五味子,主咳逆,平臥難,咳倚息, 或胸滿,氣上逆,喉哮鳴,靜稍息, 動則喘,汗淋漓,頭昏沉,眼花疾, 頭如裹,猶物蔽,寐不安,亂夢襲, 或遺泄,或心悸,腰膝軟,便泄稀。 桔梗 桔梗證,主咽痛,咽干咳,嘶啞音, 咳不喘,痰如膿,或伴見,胸悶痛, 易致吐,小量行,食欲差,不當(dāng)用。 葶藶子 葶藶子,主咳喘,鼻孔塞,清涕連, 面目浮,胸腹?jié)M。流雖清,當(dāng)尋源! 桃仁 桃仁證,膚燥干,糙脫屑,如鱗片, 或增厚,色沉淀,體羸瘦,面黑黯, 蟅蟲 蟅蟲證,經(jīng)不利,少腹?jié)M,痛相隨, 經(jīng)來少,或經(jīng)閉,腹有塊,痛按拒, 腹痛甚,腰脅及,膚甲錯,目黯黑, 或健忘,或便秘,見失眠,亦可施。 軍按:這個蟅蟲的“蟅”字是個白字,我在輸入法中實在找不到那個原字,所以只好以此相近的字來作為替代,望諸位學(xué)友鑒諒。望兄找到原字,在扇子上不能用替代文字。 水蛭 水蛭主,腹硬滿,溲自利,發(fā)狂兼, 喜忘事,神不安,心煩躁,行為反, 夜少寐,常失眠,人枯瘦,目黯然, 膚甲錯,瘀血干,面色紫,舌老堅。 羅大倫老師用藥經(jīng)驗小集1、小兒盜汗有的是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有的是缺鈣。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熱。 則由陰虛內(nèi)熱的嫌疑,可以用一些涼性的食物。 如梨汁、西瓜汁,也可用幾克桑葉泡水加冰糖。 服用一兩次即可。也可用六味地黃丸化水,服用一兩次,藥量為成人的四分之一。如果還在母乳喂養(yǎng)期的,可以給母親服用六味地黃丸。 通過調(diào)治母乳來治療孩子。 2、治療小兒食積:焦三仙各10克熬水喝。 3、感冒后長期咳嗽驗方:細辛3克。 杏仁9克(搗)。 法半夏9克,陳皮9克,瓜蔞殼9克。 枳殼9克,桔梗9克。 薄荷9克。 沙參9克,射干9克。 五味子6克,黃芩6克。 桑白皮9克。 甘草6克。藥物先泡半個小時。 水開后煮十分鐘。 方義:感冒后正氣不足,邪伏于內(nèi),必須將邪氣宣出。如果沒有黃痰等熱證。 可以去掉黃芩、桑白皮。一般四五服即可。之后用通宣理肺丸或金匱腎氣丸善后。 4、雨天淋雨后著涼,可用蔥白、生姜煮水喝,另加熱水泡腳。 5、小兒咳嗽:橘子皮熬水。 水開后五分鐘即可。如果有熱,可以加滲透梨皮、蘿卜絲。 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 可以配合一點姜片或者蘇葉。 6、小兒的病重在調(diào)理脾胃,如小兒哮喘,可以在未發(fā)作期使用八珍糕調(diào)理,藥房有健脾八珍糕成藥。八珍糕原方:黨參10g。 白術(shù)10g。 茯苓10g,山藥50g。 蓮子肉30g,白扁豆20g。 芡實10g,薏苡仁10g。 羅大倫使用方法:太子參20g。 白術(shù)30g。 茯苓50g。 山藥50g,薏苡仁50g。 芡實20g。 白扁豆20g,蓮子肉50g。 生山楂30g,炒麥芽30g。 如果舌質(zhì)紅,去掉太子參、白術(shù)。 可以磨粉熬成糊加滲透冰糖。白扁豆必須煮20分鐘以上,否則會出現(xiàn)嘔吐癥狀。 7、六味地黃丸對癥:腎陰虛 (1)舌像:舌質(zhì)紅。 舌苔薄。(舌苔厚者,體內(nèi)有濕,須先除濕) (2)脈象:脈細數(shù)。脈緩者勿用。 (3)全身癥狀: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 盜汗自汗。 (4)應(yīng)用:經(jīng)常熬夜者。 用腦過度者,房事過度者皆可用六味地黃丸調(diào)理。部分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的粉刺患者也可用,同時加野菊花、枇杷葉各10g泡水代茶飲。 8、黃元御治療鼻炎方:桔梗元參湯,用于鼻塞、流清涕等癥狀。 桔梗9g。 元參9g。 杏仁9g。 橘皮9g,半夏9g。 茯苓9g,甘草6g,生姜9g。小兒用量減半。 如流黃涕,體內(nèi)有熱,用五味石膏湯。 如果鼻塞特別嚴重。 說話聲音不清楚,是因體內(nèi)濕氣過重。 再加上寒濕淤滯,具體癥狀還有全身表現(xiàn),如舌苔白膩。 四肢腫脹,胸脘痞悶。 此時可用苓澤姜蘇湯。茯苓9g。 澤瀉9g。 生姜9g。 杏仁9g。 甘草6g,橘皮9g,蘇葉9g。注:澤瀉不可久服。 如果寒邪深入,出現(xiàn)總是打噴嚏的過敏性鼻炎癥狀。 則需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子治療。 外用藥:芙蓉葉研末。 放到鼻子里或口罩夾層中。 9、黃元御治療齁喘(哮喘)方: 蘇葉、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各三錢,甘草、砂仁各二錢。 10、感冒的同時引起咽喉炎癥。 可加入薄荷、射干。 11、痛經(jīng)外治法:川椒、公丁香研粉。 放入肚臍內(nèi)。 外貼傷濕止痛膏固定,可以緩解。 12、皮膚濕疹外洗:川椒熬水外洗。 13、便秘可通過降肺氣來治療,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杏仁露 麻子仁丸 14、產(chǎn)后尿潴留治法:提壺揭蓋法 枇杷葉15g。 蘇葉15g。 熬水5分鐘 此二味藥開肺氣,肺為水之上源。 15、趙紹琴治療腎小球腎炎方(涼血活血) 防風(fēng)6g。 荊芥6g。 炒槐花9g,生地榆9g。 丹參9g。 茜草9g,蘆根9g,白茅根9g。 杜仲15g,小薊15g。 生黃芪15g,焦三仙各9g,水紅花子9g 16、產(chǎn)后惡露不盡。 腹痛發(fā)暖。 傅青主生化湯。溫經(jīng)化瘀,治療產(chǎn)后淤血停滯。 當(dāng)歸25g。 川芎9g,桃仁6g,干姜2g。 炙甘草2g 先到這里。 待續(xù)。 打字怪累人的,怎么就沒人頂呢? 17、張景岳胃關(guān)煎治療脾腎虛寒導(dǎo)致的泄瀉 有的人鬧肚子,一見涼就鬧,早晨吹到冷風(fēng)。 喝了涼啤酒等一定會瀉。可以用這個方子 熟地、炒山藥、炒白扁豆、炙甘草、焦干姜、吳茱萸、白術(shù) 18、右歸丸補腎陽 對老年人腎陽虛引起的膝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老化)、骨質(zhì)疏松等癥均有效。對腎陽虛引起的陽痿、遺精也有效。羅大倫認為。 右歸丸'通'的力量不夠。 有些人'虛不受補',服藥后會出現(xiàn)腰痛等癥。 可用桑枝10g,絲瓜絡(luò)10g熬水送服藥丸。 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 19、下氣湯 黃元御原方《四圣心源。卷四》 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9g(泡,去皮尖)貝母6g(去心)五味子6g芍藥6g橘皮6g 治療氣滯在胸膈右脅者 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子、貝母。 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 粉甘草6g法半夏9g云茯苓9g炒杏仁9g炒杭芍12g廣橘紅9g粉丹皮9g制首烏20g 變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 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灼之劑。 方義:云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 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diào)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 以助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滲入滲出氣分、清理肺氣。 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diào)和上、下之功。 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 肺降而氣不滯。 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fù)其升降之常。 本帖最后由中醫(yī)新人于2009-11-16 19:45編輯 20、麻瑞亭治心悸咳喘方: 茯苓12g。 澤瀉9g,炒杭芍9g,粉丹皮9g。 制首烏12g,廣橘紅9g,杏仁9g,法半夏9g。 廣郁金9g。 蘇澤蘭30g,柏子仁9g,北沙參12g。 砂仁6g。 主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脾濕肝郁、膽胃上逆。 肺失降斂。 心陽浮動。 宗氣不固所致。 治法: 健脾滲濕。 平膽疏肝,清肺理氣,降逆安神。 21、吃空調(diào)致膝關(guān)節(jié)受涼 外洗:透骨草30g。 伸筋草30g。 桂枝10g水煎。 藥汁泡腳,也可用熱毛巾蘸汁敷 圖片 22、體內(nèi)嚴寒氣重。 四肢發(fā)意氣消沉。 夜里容易失眠 (1)白天多曬太陽。 曬曬背部 (2)冬天可適量喝放了姜絲的黃酒 (3)平時可以多用兩手扶后腰,意念兩腰有兩團烈火。半小時即可。 (4)睡前泡熱水腳。上床后。 兩手枕在妖后,意念有地下之氣穿手心進入兩腎,想一下即可,時間15分鐘。 23、治療慢性咽炎方:張景岳《鎮(zhèn)陰煎》 熟地60g,牛膝6g,炙甘草3g。 澤瀉5g。 肉桂3g(研末沖服)、制附子6g。如有水濕,可以加茯苓15g。一般三劑可愈 主治:腎陰虛導(dǎo)致的腎水不足類的慢性咽炎。所謂水淺不能養(yǎng)龍,因此腎中的陽氣無所依托(中醫(yī)認為陰陽是互報在一起的),則飛躍于上。 導(dǎo)致了喉嚨處的癥狀。 這種癥狀。 如果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是越治越重。 多少年都不會好。 鎮(zhèn)陰煎主要是補足腎水。 同時房子里還用了一點補陽的藥物。 起到引火下行的目的,使得腎經(jīng)之火重新來回到自己的地方。 傅青主的'引火湯'同理可治療咽喉部的此類癥狀。 24、復(fù)脈湯治療'心動悸,脈結(jié)代' 25、孕婦感冒 如果只是發(fā)冷。 切幾片蔥白。 泡開水。 出點汗就可以,或者少用一點蘇葉也可以 如果咽痛,痰黃,有感染了。 要用連翹、金銀花泡水喝。 各6g,也可以放滲透6g板藍根。 解毒作用更強。 26、帶狀皰疹外治法 地榆50g,紫草25g。 車前子30g,研成細末。 然后用雞蛋清調(diào)成泥。 每次涂抹在患處。 用紗布包扎。 每天換藥。 27、少白頭治療 二至丸,還有堅持吃黑豆。 28、肝氣不疏導(dǎo)致的閉經(jīng) 用傅青主的益經(jīng)湯 熟地30g,白術(shù)30g,山藥15g。 當(dāng)回15g,白芍9g,生棗仁9g。 丹皮6g。 沙參9g,柴胡3g。 杜仲3g人參6g 29、甲狀腺結(jié)節(jié) 方法:疏肝氣、瀉肝火。但是在用藥的時候一定要慎用海藻、昆布等藥,因為可能會使癥狀更加嚴重。 30、面癱 剛開始階段用藥物控制。 疏風(fēng)活血:當(dāng)回27g,天麻15g,升麻15g。 細辛5g,研成粉末。 每次服用3g。 一日三次。 然后針灸治療。 31、苦夏 化濕:煮飯時可放一把薏苡仁;喝綠豆湯、杏仁露;方藥:三仁湯 夏天不要喝太多意氣消沉飲。 不要過分開空調(diào)。 32、感冒 外寒階段 1、蔥白、生姜煮水喝,不要久熬 2、紫蘇泡水喝 里暖階段 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丸 雙花15g,連翹15g,防風(fēng)6g。 荊芥3g,竹葉6g,白僵蠶10g(搗),公英10g。 射干6g。 蘇葉6g(后下)。如果咳嗽、痰黃可加上浙貝母。 羅大倫認為。 感冒沒有單純的熱證。 在里熱的同時。 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外寒,一定要配合解表,否則效果不好。如果發(fā)高燒,可以再方子里加入生石膏30g。 如果身體不壯實。 可以加滲透黨參10g。 |
|
來自: 光頭爸爸zv4kt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