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青藏高原氣候特點、成因? 青藏高原地區形成高山氣候,氣候特點是高寒。 成因:平均海拔為4000米以上,海拔高,受氣溫的直減率的影響,故氣溫低。地勢高,夏季風難以影響此地,降水少。 79.東部季風區雨帶移動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 4~5月雨帶控制在華南地區;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帶控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雨帶控制在華北、東北地區。 80.中國西北地區成為干旱區的原因? 地處我國內陸,距海遠,水汽難以到達。 81.四川盆地冬暖夏涼、冬季比同緯度地區高溫的原因? 受盆地地形的影響。四川盆地北面有東西走向的高大山脈——秦嶺、大巴山地,阻擋了冷空氣的南下,故冬季氣溫較同緯地區高; 82.中國三大火爐的成因? 夏季處于副高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散熱,故成為我國的三大火爐。 83.海南夏季不是全國最熱的地區的原因? 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云層較厚,降雨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氣溫不會太高。 在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在30oN左右,氣流下沉增溫,降水少,該地區氣溫反而更高。 84.吐魯番盆地夏季最熱的原因? 這主要是因為吐魯番盆地深居內陸,且地勢低,地形的屏障作用強,氣流下沉增溫所致。 85.漠河冬季全國最冷的地區的原因? 地處53oN我國的最北端,冬季晝最短夜最長,獲得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且處于西伯利亞西北季風寒冷氣團的首當其沖位置,故成為我國冬季最冷的地區。 86.青藏高原夏季最冷的原因? 地勢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獲得的地面輻射少,故成為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87.中國梅雨成因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云,氣候炎熱干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于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后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后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