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中國美術史》《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中國藝術與文化》《你不可不知的中國畫家及其作品》《移花就鏡》,曹星原老師的專欄《中國美術50講》,黃小峰老師的專欄《了不起的中國藝術史》 上篇('二王'、'大小李將軍')請關注回看 三、米芾、米友仁 米芾初名黻[fú],后改芾 [fú],祖籍山西,后遷居襄陽,因此有'米襄陽'之稱。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一格,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跨越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他的母親是宋神宗的奶媽,有了這一層關系,他可以有大把機會賞玩研究皇宮收藏的歷代書畫名家的作品。據說米芾年輕時臨摹名家,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米芾曾潛心學王獻之的書法,最后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風格,后人稱他'入帖出帖'。什么樣的風格呢?用米芾自己的話說叫'刷字',他的字像用刷子刷出來的,被形容為'八面出鋒'。蘇軾評價他說:'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 米芾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米芾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該帖是米芾38歲時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8首,共計71行658字。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還有一幅書畫名作——《珊瑚帖》,是他晚年創作的紙本行書書法,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米芾《珊瑚帖》 全文如下: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說的是他收到一個珊瑚筆架,讓他非常開心,興之所至直接用毛筆在紙上畫出了筆架的樣子,左邊還附上一首詩: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 米芾有書法傳世,但沒有看到他的畫作,其真跡已經失傳。其子米友仁繼承了他的理論和技法,讓后人有機會看到'米家云山'的風采。 米芾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別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其子米友仁承繼并發展他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現方式,就是以表現雨后山水的煙雨濛濛、變幻空靈而見稱。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繪畫史上也稱'大米''小米',合稱'二米'。 '米家云山'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米芾所倡導的'平淡天真''自適其志'的審美觀,以及追求繪畫創作的自由精神,對后來的'文人畫'影響較大。后世所謂'詩、書、畫'三絕,起點也可以追溯到米芾這里。 ▲傳·米芾《春山瑞松圖》 《春山瑞松圖》可能為宋人仿作,畫面左下角有'米芾'二字款,應該是后人所加。畫中描繪云霧掩映的山林景色,白云滿谷,遠山聳立云端,近處數株古松隱顯于霧。松下有亭,空無一人。山巒青綠暈染。作品突破了過去運用線條表現峰巒、云水、樹木的傳統方法,把王維以來的'水墨瀉染'、王洽的'潑墨'、董源的'淡墨輕嵐'及其點子皴,根據多雨迷漾變幻無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會貫通,創為以橫點為主,畫煙云變化,雨霽煙消的山水。 ▲米芾《翠微深處圖》 吳師道在《吳禮部集》卷十八《米元暉云山圖》中評價米芾父子二人:'書法畫法,至元章(即米芾)、元暉(即米友仁)而變。蓋其書以放易莊,畫以簡代密。然于放而得妍,簡而不失工,則二子之所長也。'米芾父子開創了中國繪畫史上'自娛'一派,米友仁經常在自己的畫上寫著'墨戲'二字。 ▲米友仁《云山墨戲圖》局部 ![]() ▲米友仁《云山圖》 ![]()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局部 四、馬遠、馬麟 馬遠出身繪畫世家,世代均以圖畫為業,先祖時號稱'佛像馬家'。其曾祖父馬賁[bēn]在北宋元祐時期就是著名的宮廷畫家,父親馬世榮和伯父馬公顯均是宋高宗時期畫院待詔,其兄馬逵以及子馬麟也是優秀的畫家,故有'一門五代皆畫手'的美稱。 馬遠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馬遠的畫作意境清新,在山水畫上更是改變了五代及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的畫法,利用景物的一角來表現廣大的空間,世稱'馬一角',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 曹星原老師在專欄《中國美術50講》提到,中國早期繪畫,人和山水是彼此分離的,比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以山水來點綴人物,陪襯人物的活動。到隋唐時期,人開始走進自然的空間。到北宋時期,山水畫發展到一個高峰,人還是以欣賞自然的觀看者角色,不知覺地徘徊在山水之外,北宋的大山大水依然是主客分離的。到了南宋時期,江山失去一大半,這個時候人們才明白過來,原來山水跟'我'的關系是以'我'為主,而不是山水的附庸。 馬遠不僅在藝術上克承家學,還超過了他的先輩,繼承并發展了李唐畫風,創造了豪放簡括、水墨蒼勁的藝術特色,羅韜在《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中提到:馬遠、夏圭的'水墨蒼勁法',為山水畫史開辟了一個新境界(所謂得'馬夏之變')。馬遠傳世的重要作品有《踏歌圖》《山徑春行圖》等。 ![]() ▲馬遠《踏歌行》 '踏歌'源于古代的一種歌詠娛樂形式,就是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馬遠的《踏歌圖》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歡樂的場面。馬遠并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互相呼應的六個人物腳踏節奏、手舞足蹈,來表現踏歌歡樂的氣氛。《踏歌行》軸上端中間的地方,是南宋皇帝寧宗趙擴抄錄北宋王安石的詩句:'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 ▲馬遠《山徑春行圖》 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描繪了一個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著胡須,一手移動衣袖,慢步行進在春天的山徑上,45度角仰望遠方。隨風飄動的柳枝,雀躍嬉戲的小鳥,展翅翱翔的大雁,盛開的桃花,后面還有一位書童隨行,手中搬有一琴,此情此景,這位文人內心一定充滿詩意的喜悅,也想吟詩一首。畫面的右上方還真有兩句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是南宋寧宗趙擴的第二任皇后——楊皇后(南宋寧宗恭圣仁烈皇后)題的,馬遠、馬麟父子深受楊皇后喜歡。 馬麟畫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用筆圓勁,軒昂灑落,畫風秀潤之處超過其父馬遠,其傳世的重要作品有《層疊冰綃圖》《靜聽松風圖》等。馬麟頗得寧宗趙擴、楊皇后稱賞,楊皇后還常在馬遠、馬麟父子的畫上題詩。這位楊皇后善詩詞、工書法、頗涉書史、知古今,清乾隆皇帝曾御題詩一首:'慶元有楊后,可是出關西。畫自女中佼,書將帝與齊。風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設較謝家句,一籌當讓虧。' ![]() ▲馬麟《層疊冰綃圖》 馬麟的《層疊冰綃圖》在絹素上畫疏枝綠萼白梅兩枝,一俯一仰,枝瘦花繁,花瓣以雙勾填色法為之,精細而雅妍,留出大片空白,更增冷艷和雅致。一冷一靜,自具高格。羅韜在《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中評價馬麟畫綺麗中得冷、靜二妙。畫中款識:'臣馬麟',另有楊皇后題'層疊冰綃'四字,題詩:'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 ![]() ▲馬麟《靜聽松風圖》 《中國歷代名畫鑒賞》對馬麟的《靜聽松風圖》作出了頗為中肯的評價:圖中人物神情刻畫入微,衣紋細勁;山石用斧劈皴,筆法比馬遠秀潤。但與其父馬遠相比,在構思立意、技法的全面性、境界的追求等方面,都遜色一頭。馬遠善弄險陡壁峭岸,而馬麟卻把方方的山巒畫成方折平庸;馬遠作樹以勾勒剛狠為尚,出筆頓挫犀利,而馬麟卻碎筆瑣線,重疊再三,體現不出揮灑自如趨勢。只有那強烈的大斧劈皴,以刷筆積出塊面,才是繼承家傳的特點。 總體而言,馬遠、馬麟父子,馬遠的名聲更響亮一點,畢竟是與夏圭一起開宗立派的人物。《畫史會要》記載:(馬)麟不逮父。(馬)遠愛其子,多于己畫上題麟,蓋欲其章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