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現按日人真柳誠發現宋人把大量方書中的‘桂心’ (藥名) 改成
‘桂枝’,而康平本所采用的藥名是‘桂枝’,而不是其他宋以前版本的‘桂心’。所以基本否定康平本是宋以前的版本。而不是最善本,錢超塵先生在講座上也否定康平本是宋前版本。。。“
以上,是關于康平本百度到的消息。看到康平本傷寒論后,我很想聽聽學術權威們對這本傷寒論的看法。結果就搜到了這個。
康平本傷寒論絕對是中醫界最重大的發現,但是,很多傷寒大家雖然見到了康平本,卻似乎有意無意的忽視其存在,或重視不夠,沒有進行挖掘。學術權威們反而都站出來,以上條為依據,否認康平本是宋前版本,否認康平本是最善本,為什么?
是因為學術以外的原因:一怕被打臉,因為一旦承認了康平本,就會發現,原先自已拿來作鐵證、奉為圭臬的條文居然都是偽條文,那所有自已開宗立派的理論,都將毫無根據。其二,拿了國家這么多獎,獲得這么多科研資金,怎好意思和領導交待:我原來說這些都是錯誤的?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康平版的原貌,從一個中醫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其特征,看看我們有什么發現(參照本:葉橘泉版):
1.文章內容分五種格式書寫:(1)頂格書寫,(2)退一格書寫,(3)退兩格書寫,(4)插入注文,格式一律為“注。。。經/論/例。。。”,(5)旁注;
2.標題、頂格文、退一格文既有插注也有旁注;
3.組方及用法屬退一格文,有插注,也有旁注;
4.插注文也有旁注(文中有多處,舉其中一處73頁“晝三夜二疑非仲景法”);
5.退兩格文沒有插注也無旁注(除外17頁唯一一處旁注“值天陰雨未止”);
6.頂格條文共169條,其中方證條文136條;
7.退一格條文共96條,其中方證條37文條,有11方僅見于退一格文;
8.有以下幾方組成退兩格文書寫:白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9.全文僅有3處方證條文是退兩格文書寫,見36頁桂枝甘草方條,37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方條,89頁麻子仁丸方條,但方藥卻又是退一格文書寫,存疑;
10.問答式內容僅出現于退兩格文;
11.所有宋本“太陽病”均為“大陽病”;
12.所有宋本“少腹”在頂格文均為“小腹”(但除外小陷胸湯條),在退一格文為“少腹”。
13.
所有的“四逆湯”均為“回逆湯”
14. 白虎湯仍為白虎湯。
15.
玄武湯仍為玄武湯。
以上為客觀存在的康平本特點,下面,是我的大膽猜想:
1.成文順序:頂格文--退一格文--插注文--旁注文+退二格文;
(1)排第1位頂格文,不用解釋;
(2)排第2位退一格文,也不解釋,退一格文和頂格文很難從內容上看出有區別,二者間的區別或是師徒之別,或是經論之別。
(3)插注文注解了頂格,注解了退一格文,但從不見于退二格文,因此排在退一格文后,退二格文前;
(4)退二格文時間上排在插注文后,上條已敘述。而旁注文注解了插注文,亦當在插注文后面;至于旁注文與退二格文的先后關系,我們看到僅有一處旁注文注解了退二格文。因此認為,旁注文與退二格文是同時發生的,退二格文是編者的繼續發揮與評注擴充,唯一的退二格旁注,是作者的自我修改。
(5)現在,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這樣的場景(虛擬,康本編者也可能不是王叔和):王叔和身為最高醫官,得到《傷寒卒病論》,當時即有不少殘缺處,因此主持進行全面的重新編排整理,為保持原貌,對原有的注文插入正文,并標上“。。。注。。。經/論/例。。。“以志區別。
2. 頂一格文與退一格文究竟有何區別?是同一時期作成的嗎?
如果相隔,相隔了多久?
王叔和肯定聽說過《湯液經》,還知道桂枝湯即是陽旦湯(見27頁退兩格文),所以,他認為,頂一格文即是《湯液經》,所以他在描述插注文時,對所有頂格文注文會有:“注。。。經。。。”這樣的標記。(退一格文則標記“注。。。論”,方藥用法部分則標記“注。。。例”),因此推斷,很可能王叔和認為,頂格文就是著《湯液經》直接改編而來,是經文;相對的,退一格文即是仲景論廣湯液,是論文;
但按照常《輔行決五臟用藥法要》,該書據陶氏言內載了《湯液經》諸多條文,與頂格文相比差異較大,難于支持上述論點。但輔行決本身真偽存疑。
3.插注文是誰所著,是什么時期所著?
插注文與仲景及仲景弟子并不熟悉,此有跡可尋,如39頁,“加減方疑非仲景方。。。”,說明其非仲景傳人,若是仲景傳人,則定可斷出加減方是否仲景意。
王叔和生于210年,差不多與《傷寒卒病論》同歲,32歲時成為太醫令,我們可以假設傷寒論成書后四十年就到了王叔和的手上,也就是大概一代人之間,這個人,就是插注文的主人。
因此,我認為,插注文的作者非仲景傳人,生活年代在仲景與叔和之間,從仲景弟子手中獲得了《傷寒卒病論》原文(頂格文及退一格文),并進行了注解。
觀通篇插注文,仍較難發現明顯違背原文(頂格與退一格文)旨意的地方,甚至還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這樣的經典論述,因此仍然具備較大的學術價值,還需要日后細讀。
4. 旁注文、退兩格文為誰所作?
我認為是王叔和,證據有四:
(1)各版本均見旁注之內容,也均見退兩格內容,此必經較為徹底的編修并有統一的發行,此人當屬王叔和,因為按照古代文人的習慣,一個人如果大面積的編修了一部書籍,是一定會在文章中有所交待的。
(2)退兩格文其實是旁注文的擴充,只有徹底的編修,才可能實現穿插于原文(而不是旁注或后附);
(3)王叔文編修傷寒論,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文章的原貌,頂格,退一格,退兩格,插注文、旁注文,足見其學術態度之嚴謹。若旁注文為他人所著,必當會有如插注文樣明確的標識;
(4)從書本內容看,旁注和退兩格文中王叔和較大的運用了《脈經》和《內經》的學術思想。(旁注文和退兩格文思想是否相近,是否真的秉承脈經與內經的學術思想,有待以后進一步細讀方可下結論)
5.王叔和見到的傷寒卒病論,是紙質書,不是竹簡。
6.
從避諱來看康平母本成書年代。
太陽病變為大陽病,四逆湯變為回逆湯,白虎湯仍為白虎湯,玄武湯仍為玄武湯。唐代諱“虎”字,宋真宗1011年以后諱“玄”字。因此康平本不可能是唐代編修的,也不可能是宋代1011年之后編修的。
四逆湯與回逆湯,應該回逆湯是對的。
太陽病與大陽病,應當太陽病是對的。但遍查兩晉
,沒有諱“太”字,很可能是編者的家諱。
7.現在,我們再來解決篇首的問題 。
宋人把桂心改成桂枝,所以,只要見到是桂枝,就一定是宋后本?
事實上,傷寒卒病論從成文時,滿書就是桂枝,沒有桂心,又怎么會有“桂心改桂枝”的事情存在呢?有誰證明了,漢晉時間,桂枝一律書寫成桂心?
沒這回事嘛。請見神農本草經:
“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名醫曰:生南海。案說文云: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梫桂也;南山經云:招搖之山多桂;郭璞云:桂,葉似枇杷,長二尺余,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爾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為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菌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名醫曰:生交址桂林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案楚詞云:雜申椒與菌桂兮;王逸云:
桂皆香木;列仙傳云:范蠡好服桂。
郭璞為兩晉著名訓詁學家,他認為木桂、肉桂、桂、桂枝、桂心都是指桂皮厚者(即現在藥房里的肉桂)。從這里可以看出,"桂枝"一詞在兩晉的使用相當廣泛,甚至超過了“桂心”的使用頻度。《傷寒卒病論》就只使用了“桂枝”這樣名稱,與“桂心”名稱無關。
至于傷寒論時期桂枝用藥時究竟采嫩枝還是厚皮,歷來有爭議,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最后,之所以要討論康平本傷寒論,是想說明,被官方推行的宋版傷寒論,經過至少三人之手,魚龍混雜,學者當正本清源,歸宗溯祖。
今后背誦傷寒論,輕松許多了,因為去除了許多無關的內容。
P.S "康平"為日本年號,康平年間日本人抄寫而成,
上有丹雅忠手書。據稱為其母本為唐卷子式抄本傷寒論.
是否真屬唐抄本,沒有證據。康平年為1058年,當北宋仁宗嘉祐年,這一年王安石上萬言書.
又:高繼沖為五代十國末期南平國君主,都城江城,卒于97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