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歷史,波瀾壯闊,只是我們多數人認知不夠,糾結于宗教影響。這最大的一塊國土,在開拓和穩固的二千多年歷史中,多少中華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乾隆年間,為固守這片土塊,平定準噶爾叛亂、大小和卓叛亂,曾傾全國之力,在滿、漢文的各類史典中,記錄了索倫、察合爾、錫伯這類八旗兵和以中原漢人為主力的綠旗兵叱咤疆場,淚灑鎧甲的故事。 乾隆年間的撫恤列表中有一個叫德舒的人,時任庫車布政使,在追擊馬哈沁時中槍陣亡。馬哈沁是個啥?這是乾隆年間一個特殊的稱謂,原意是指食肉動物,但是在平定準噶爾叛亂時,這個詞特指額魯特劫匪。 這個德舒是鑲紅旗滿人,舉人出身,曾參與大、小金川之戰,后任安徽布政使、山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乾隆二十二年的時候,德舒因母親去世,守孝歸來。而此時,清軍對準噶爾部第三次用兵,面臨決勝。德舒奉命赴巴里坤、哈密籌備糧草,之后,隨兆惠將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德舒帶隊押解“大、小和卓”戰敗的俘虜行至阿克蘇至庫車的阿勒坦和碩山時,遇到百余名瑪哈沁。德舒帶領綠旗兵和回兵追擊,但不幸被槍擊中,士兵抬著他向庫車返,中途由于傷重失血過多而亡。當時辦事大臣永貴將德舒戰死之事,寫奏折報乾隆帝。乾隆的回復是,一定要抓住匪首。 清軍沿天山搜索到十月,只見蹤跡,不見人影。這年大雪封山,行動困難。于是,永貴奏報朝廷,等來年開春,再進山搜索。乾隆接報后,大怒,下旨,繼續追剿。并要求沿舍愣部逃往俄羅斯的路線進行堵截。(舍愣是準噶爾部的臺吉,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帶著本部人馬逃亡俄羅斯,投奔伏爾加河兩岸的渥巴錫) 這年年底,“大、小和卓”被滅,來年春,乾隆命令擴大搜索范圍,把瑪哈沁一定要剿滅干凈。于是清軍在阿克蘇至庫車一帶通往伊犁的山口,分兩隊安設檢查站和哨所,主要目的是防止瑪哈沁從伊犁草原竄入南疆襲擾當地回眾。 搜索分隊在今天昭蘇縣東南的阿克牙孜河附近發現了瑪哈沁的蹤跡,抓獲26人,并弄清了殺害德舒的兇手是色布騰等人。這年八月,在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流域又抓住了幾名瑪哈沁,審問之后,得知色布騰已進入俄羅斯境內。于是,清軍追逐到現今哈薩克斯坦的烏斯特卡,向當地官員索要,經過交涉,沙俄將以色布騰為首瑪哈沁一百余人及武器、馬匹交出。這年底,色布騰被囚車押解進京,承認戕害庫車布政使德舒等人屬實。于是色布騰等瑪哈沁在京被斬首示眾。這場歷時一年四個月,跨越天山南北的大追捕,戕害德舒案終于告破。 《盛京通志》的烈女傳中,有對德舒妻子的記錄,大概意思:德舒的妻子富察氏是寧古塔正黃旗人,丈夫亡故后,家境清寒,親屬和族人都很為她擔憂,但她茹苦守節,恪守婦道,心堅如石,數十年志節彌堅。一個女人,不容易呀!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提到了瑪哈沁的事,在老紀的故事中,這些瑪哈沁是吃人的。 老紀的筆下,瑪哈沁是額魯特流民,無部落,無頭領,多則數十人,少則幾個人,出沒于山林中,遇禽殺禽,遇獸食獸,遇人吃人。 故事一:瑪納斯有個發配犯人的老婆,一次進山砍柴,被瑪哈沁抓住,這個婦人被捉住后,扒光衣服綁在樹上,旁邊燃起火堆。瑪哈沁剛從她左腿上割下一塊肉在火上烤,忽然聽到一聲槍響,人聲喧嘩,馬蹄聲響滿山谷,以為是官軍追來,就丟下女人逃走了。其實這是偶然事件,士兵放馬時,用鳥槍打野雞,打偏了,打到了馬屁股上。這受傷的馬就驚了,奔跑起來,馬群就跟著跑,眾士兵呼叫著追趕。于是,發現了綁在樹上的婦人。這之后,這個婦人再不吃肉。別人以為她信佛了,于是就問她。這婦人說:我并不是信佛求福,天下痛苦的事,沒有超過割肉的了。天下可怕的事,沒有超過被綁住等著被宰割的了。那次遭遇之后,每當看到宰殺牲畜時,就想起自己曾經的經歷,那些生靈痛苦的恐怖,想必和我當初的感覺一樣,所以就難以下咽了。 故事二:烏魯木齊千總柴有倫說:在征伐“大、小和卓”時,帶領士兵搜山,在珠爾土斯山的深谷中碰到了瑪哈沁的隊伍,射中其中一個人,這人帶著箭逃跑了。其他七、八個人也四處逃竄,人沒抓到,只奪取了他們的馬匹帳篷。這時,看到樹上綁著一個回部婦女,她的左臂和左腿上的肉已被瑪哈沁割下來烤著吃掉了,白骨露了出來,氣息奄奄,發出像是昆蟲在呻吟的聲音。看到官軍來了,多次伸動頭頸,又做出叩頭的姿態。柴有倫知道,這是請求盡快死,于是拔出刀,刺進她的心臟。她睜大眼睛,大喊一聲,就死了。然后官軍把那個婦人埋在了樹林中。后來,柴有倫又經過那個地方,山水突然暴漲,不敢隨便涉水,只好等著水退。這時,有一陣旋風轉到戰馬前,忽而移動,忽而停止,仿佛在引導他。柴有倫醒悟這是那個回部婦女的鬼魂在引導他過河,就這樣居然從淺水處,渡過了河。 故事三:吉木薩爾軍士有一天進山打獵,看見有一戶人家門戶緊閉,而院子里有十多匹馬備好鞍具。他們估計那戶人家一定是被瑪哈沁所占,叫喊著將院子包圍起來。結果真是瑪哈沁。看人多勢眾,這些瑪哈沁丟棄鍋帳突圍跑路。眾軍士擔心瑪哈沁拼命也未追趕。他們走進院落,看到地上散落著各種人骨,聽到有隱約的哭聲。尋聲查找,看到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被扒光懸掛在窗格上。于是,軍士們救下孩子。孩子說,瑪哈沁四天前到來,父親兄長與他們搏斗,沒有斗勝。全家被捆綁起來。瑪哈沁每天拉兩個人到河里洗干凈,然后拖回來,一起割下肉烤著吃。家里七、八口人都被吃光了。他們今天臨行前,將他洗干凈,準備吃掉,但其中一個制止。看他們的手勢,意思是將他肢解為幾段,各人攜帶在馬上作干糧。幸好,官兵到來,這才免得一死。不過,后來這孩子說,他家父兄是干殺人越貨的勾當,這是報應呀! 其實,瑪哈沁的存在與乾隆是有關系的。在平定準噶爾叛亂中,由于戰線太長,軍糧供應不足,清軍一直是以搶劫準噶爾牧民為主,那些被搶走所有牲畜的牧民,后來大多被逼進山,或被餓死。二次出兵準噶爾時,清軍按乾隆的旨意:“除杜爾伯特部外,對待準噶爾部以嚴行剿殺為要”。于是,清軍在第三次征伐準部的作戰中,凡遇到可疑的準噶爾牧民,一律殺掉。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這樣才將近70年的對準噶爾作戰終結,解決了西北大患,清軍徹底征服準部。但乾隆這項決定,把很多準部的平民逼為強盜。 但乾隆畢竟是千古一帝,乾隆二十三年之后,對準部的瑪哈沁由以前的剿殺為主,轉向招撫為主。在之后擒獲的瑪哈沁,愿意投降的,遷往巴里坤一帶,并賞給產業,歸入綠旗兵營當差。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批瑪哈沁出山投降,這些人被安排在伊犁一帶。清朝將他們視為內陸居民,設立戶籍制管理這些人。瑪哈沁這個特定時期的名稱,逐漸消失。 前面提到的舍愣,曾殺了伊犁都統,率部逃亡沙俄,是朝廷通緝的要犯。由于大清對瑪哈沁政策的改變,加之在外受沙俄欺凌、侮辱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舍愣決定與土爾扈特汗渥巴錫回歸故土,但他并不知道,乾隆是否會饒恕他的罪過。在回歸的途中,舍愣對下屬說,就是死,也要死在祖國的伊犁河畔。 回歸后的舍愣部被稱為新土爾扈特部,當他越過伊犁河時,部眾只有595人了。乾隆不計前嫌,分舍愣為新土爾扈特部落畢弼哩克圖郡王,其部屬被安置在科布多、阿勒泰一帶,以耕牧為生,跑路的時候是準噶爾世襲臺吉,回歸后連升三級成了郡王。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蒙古王公的大度和對國家統一重視。 當在承德的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時,舍愣長跪不起,痛哭流涕。 康乾盛世,是因為國家的統一和強大,戰亂只會帶來民不聊生,談何生存。 今天,我無意去討論歷代帝王的功過是非,留給后人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就是他們的歷史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