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了張士誠的勢力后,朱元璋控制了漢水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密集、物產最富饒、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除了朱元璋,當時南方的割據勢力有: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兩廣的何真、四川的明昇、云南的元梁王。 明昇是明玉珍的兒子,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66年)三月,明玉珍去世,年僅十一歲的長子明昇繼位,成為四川大夏政權的皇帝;大夏兵力弱,不會有多大作為。 方國珍、陳友定、何真、元梁王雖是元朝的臣子,但是與大都相隔甚遠,勢單力孤。 北方的王保保正在與關中的李思奇、張良弼、脫烈伯、孔興等人混戰,對元順帝的停戰、南征的命令置若罔聞。 根據當時的形勢,朱元璋打算北伐、南征同時進行,分兵南下攻打南方割據勢力的同時,派主力部隊北伐中原。 朱元璋用兵一向步步為營。北伐是與元朝的決戰,直接關系到能否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為了力爭萬無一失,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底,就北伐方略征詢劉伯溫、陶安的意見,展開討論。 劉伯溫認為朱元璋當時人多地廣,足以席卷天下,應乘勝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中原。 然而,朱元璋認為兩軍交鋒,不能倚仗地廣人多,中原雖然混亂,但也不能輕視,對劉伯溫的樂觀不太認同。 朱元璋認為,李思奇、張良弼占據關隴、王保保占據河南、王宣父子占據山東,與大都成犄角之勢,互為聲援,不可小覷,于是決定持重待機,以觀其變。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湯和、吳禎帶兵攻打方慶元,方國珍眼見溫州、臺州已失,慶元成為孤城,于是驅趕部眾上船,逃往海上,朱元璋消滅方國珍指日可待。 朱元璋對北方的形勢反復琢磨,深入分析:河南的王保保專擅跋扈,上下猜疑,部眾離心;關隴的李思齊、張良弼彼此猜忌、勢不兩立,而且與王保保陷入混戰;山東的王宣父子反復無常、三心二意。 沂州的元朝守將王宣父子數年前曾寫信給朱元璋,表示有意歸附。八月,朱元璋寫信譴責他們進犯海州。九月,王宣派人向朱元璋謝罪。 因此,朱元璋認為元朝將要滅亡,北伐時機已到,于是決定發兵北上。 朱元璋和徐達、常遇春等將領商議北伐的具體戰略部署。 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否決。 朱元璋認為,元朝在大都建都百年,城池堅固;如果孤軍深入,不能很快攻破,只能駐扎在堅城之下,到時糧餉不繼,各地的元兵又紛紛趕來,我軍將進退兩難。 于是,朱元璋制定了穩步前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明太祖實錄》)。 元朝失去江淮以南的區域后,山東成為大都南面的天然屏障,攻下山東,將使大都門戶大開;攻取河南可保護北伐軍的側翼;奪下潼關后,利用其險要地形,派少量的兵力駐守便能牽制關隴的元軍。 而且,朱元璋軍隊占領山東,控制了南北大運河,江南的糧食便能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北伐前線,保證軍需供給。 此外,朱元璋認為王保保、李思濟、張思道都身經百戰,很難輕松取勝,逼急了還可能使其合兵一處,所以決定攻占潼關后不繼續攻打關中,不攻山西而直接進攻河北,然后直取大都。 出發前,朱元璋重申軍紀。朱元璋告諭諸將,北伐的目的在于“削平禍亂”,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切不可侵犯百姓,“遇敵則戰,若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間或有遺棄孤幼在營,父母親戚來求者,即還之”(《明太祖實錄》)。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發布討伐元朝的檄文。 在檄文中,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主張,爭取北方漢族地主的支持;申明北伐的目的在于“拯生民于涂炭”,告訴北方百姓,北伐軍隊“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動員百姓支持北伐;聲名 “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明太祖實錄》),愿意歸附的蒙古、色目民眾將獲得同等對待,以分化蒙古統治階層,盡可能減少北伐的阻力。 謀定而動,同年十月二十一,朱元璋任命徐達、常遇春為征虜大將軍、征虜副將軍,令他們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入河,北伐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