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滑坡的潛面滑面多為同一性質中的圓弧同生滑動面,沿不期(Q1、Q2、Q3、Q4)黃土形成的潛在滑面,依附于古土壤層形成的潛在滑面,黃土依附下伏基巖面形成的潛在滑面,黃土依附下伏砂卵石層面的潛在滑面等多種形態。 一、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位于25~50°的黃河四級階地前緣斜坡上,相對高差112.40m。滑坡平均寬約160m,主軸長約150m,滑體平均厚約20m,體積約50萬方,系沿四級階地與二級階地間卵石層頂部棕紅色粘土及風化砂巖面滑動的中深層黃土滑坡。 滑區內發育東、中、西三條沖溝。其中東、西兩條溝內常年流水,構成了古滑坡的東西側界,中條溝將古滑坡分為Ⅰ#、Ⅱ#兩塊滑坡體。其中Ⅱ#滑坡系發育于Ⅰ#主滑體上的淺層滑坡,滑帶埋深8~12m。 

滑坡區主要地層巖性從上至下依此為:上更新統坡積黃土質粘砂土(Q3dl),上更新統沖積黃土質砂粘土(Q3al),卵石層(Q3l),白堊系河口群砂巖(K)。 1、上更新統坡積黃土質粘砂土(Q3dl):淺黃色,松疏~稍密,半干硬~硬塑,多孔隙,具柱狀節理。2、上更新統沖積黃土質砂粘土(Q3al):褐黃色~淺棕紅色,中密,硬塑~軟塑,具近水平層理,含少量鈣質結核,底部為厚0.9~3.40m的淺棕紅色黃土質粘土,為相對隔水層,黃土質粘土頂面含薄層狀砂礫石。3、卵石層(Q31):為黃河四級階地卵石層,卵石含量70%,由于f1斷層的錯斷作用,卵石層被錯斷為兩層,相對高差33.14m。由于滑坡作用,底部卵石層缺失。卵石層覆蓋于河口群砂巖之上。4、白堊系河口群砂巖(K):上部為厚約1~2m的強風化泥質砂巖,其下為淺灰色中風化砂巖。由于斷層作用巖層產狀較亂。5、滑坡東西自然溝內有長年出水的泉水滲流,滑坡中部有一濕地。滑坡地下水共有兩層:一層以黃褐色黃土質砂粘土為含水層;另一層以卵石層為含水層,水位穩定,承壓。滑坡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塬上農田灌溉水。6、滑區發育兩條張性斷層,其中f2為滑坡后緣依附面。1#滑坡后緣拉張裂縫長124m,縫寬0.60m~1.2m,滑坡后壁見明顯滑動擦痕,指向NE10°。滑坡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坡積黃土質粘砂土沿沖積黃土頂面的滑動,滑面埋深15~18m,下層為黃土沿卵石層及砂巖頂面的滑動,滑面埋深22.8m。
二、滑坡成因 1、地形條件、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是滑坡產生的地質基礎。滑坡體為上陡下緩的凸形坡,這就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黃土質砂粘土頂面,卵石層及砂巖頂面構成了上覆地層蠕滑的依附面。高陡的斜坡地形及良好的臨空條件也為滑坡的產生提供了有利因素。 2、豐富的地下水是滑坡復活的主要因素。坡體地下水主要來源于農田灌溉水,大量的地表水沿黃土陷穴裂隙滲入地下后,沿基巖頂面及斷層帶滲入滑坡體,導致古滑坡的復活變形。三、滑坡的穩定性計算 依據滑坡特征,滑坡天然狀態下滑坡的總體穩定度為1.00地震狀態下(Ⅸ度地震烈度)的穩定度為0.96~0.97之間,屬不穩定狀態。計算結果如下表:滑面 編號 | 粘聚力 C(KPa) | 內摩 擦角 Φ(O) | 穩定系數Kf | 滑坡推力E(T) | 地震 狀態 | 天然 狀態 | 地震 狀態 | 天然 狀態 | 淺層 | 15 | 23.5 | 0.97 | 1.05 | 134.0 | 159.0 | 深層 | 20 | 25.0 | 0.96 | 1.00 | 151.0 | 165.0 | 注:計算推力時,安全系數K值的確定:地震狀態下,K=1.02;正常情況下,K=1.15。四、整治工程 1、刷方減重 根據監測滑坡變形快速,為了保證滑坡支擋結構未做好之前不致劇滑,減緩滑坡的滑動速度,同時為了減小支擋工程,并使地表水順暢排出滑坡區,保持坡面穩定,必須在變形嚴重的滑坡的中后部進行刷方卸載。為了平衡新老滑坡的下滑力,在與主軸垂直方向上布設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加強坡體支撐,阻止其繼續變形。其彎矩圖見圖2。  為防止滑區周界的地表水進入滑體,在滑體的后緣上部設置一道截水溝,將地表水截流引入滑體外兩側的自然溝內,并在刷方平臺上設置排水溝,將其引入兩側的自然溝內。為了截排和引排出滑體后側地下水的補給,減小地下水對滑體的作用,提高滑坡的穩定性,在滑面以下的基巖中設置盲洞,在洞頂向滑帶打仰斜排水孔,使滑體中的水能順利排出。用三合土將后緣裂縫夯填密實,以防止地表水從后緣裂縫灌入滑體,軟化滑面,降低滑帶土體強度。五、結論 1、滑坡的形成與地形條件、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地下水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地形條件、地質構造及地層巖性對滑坡的形成起到了控制作用,它是滑坡形成的基礎;地下水對巖體長期進行軟化,降低滑動帶強度,同時地下水增大滑體重量,在后緣裂隙中形成靜水壓力和滑體中形成動水壓力而增大下滑力,是滑坡形成的必要條件;地震使坡體應力狀態發生改變,物理性能變差,增大下滑力,破壞滑帶土結構,是形成滑坡的重要觸發因素;而人類活動的合理與否,往往會決定滑坡形成與否,因而人類活動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條件。2、對具有災害性危害的滑坡,應加強監測,以便確定滑坡范圍、滑動方向、滑動面的位置、滑區內各個滑動塊體的分界及滑坡的各部分受力關系提供資料,為下一步的滑坡治理提供依據。3、對于運營線路上可能發生的滑坡,將使鐵路行車受到嚴重威脅時,應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治工程措施,防止其造成災害。在抗滑段滑動面尚未貫通,有較大抗滑力,主滑段滑帶土尚未降至其殘余強度時,充分利用坡體的自然抗力,可大大節省人為工程數量和投資。因此滑坡應盡量“治早、治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