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芪功效分類補氣類中藥 中藥黃芪說明中藥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的干燥根。膜莢黃芪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蒙古黃芪主產于內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地。春秋兩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洗凈切片曬干。生用或蜜炙用。 中藥黃芪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黃芪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 黃芪功效:益衛固表,補氣升陽,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黃芪主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自汁盜汗,血虛萎黃,陰疽漫腫,氣虛水腫,內熱消渴。 中藥黃芪作用1、增強免疫功能 2、抗衰老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鎮靜作用 5、促進機體代謝 6、抗腫瘤作用 7、改善心功能 8、保肝作用 中藥黃芪功效的應用(僅供參考)1、中藥黃芪補氣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用于氣血虧虛的瘡瘍日久不潰,常與當歸、穿山甲同用,如透膿散。若用于瘡形平塌,久不起發,或潰后久不收口,常與人參、當歸等同用,有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 2、中藥黃芪長于補脾肺之氣,為補氣要藥,且能升舉陽氣。用于病后氣虛體弱,乏力神疲,與人參同用,能增強補氣之功。用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泄瀉,與白術、黨參等同用,可增強補氣健脾作用。用于氣虛血虧,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與補血的當歸同用,能補氣生血。用于氣虛陽衰,畏寒多汗,與助陽的附子同用,能補氣溫陽。用于中氣下陷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與人參、升麻等同用,能補氣升陽,如補中益氣湯。如屬氣虛不攝血而致的便血、崩漏,與人參龍眼肉等同用,能補氣攝血,如歸脾湯。 3、中藥黃芪既能補氣,又可利水消腫。用于氣虛失運,水濕停聚的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常與白術、防己等藥同用,如防己黃芪湯。 4、中藥黃芪用于氣虛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常與桂枝、芍藥配用,如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肩臂風濕痹痛,與羌活,片姜黃配用,如蠲痹湯。用于中風后,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與川芎、紅花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用于氣津虧虛的消渴證,常與山藥、天花粉同用,如黃芪湯。 5、中藥黃芪有益衛氣、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衛氣失固的自汗,常與牡蠣、麻黃根同用,如牡蠣散;若自汗兼見惡風脈虛者,當與益氣固表的白術和散風發表的防風同用,即玉屏風散。用于陽虛汗出不止兼見肢體倦怠者,則與附子、生姜同用;用于陰虛所致的盜汗,須與生地黃、黃柏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當歸六黃湯。 中藥黃芪用量用法參考黃芪補氣升陽宜蜜炙用,其它宜生用。10-30克。 |
|
來自: 泛海乘風 > 《033131701.補氣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