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引起廣泛熱議,使我們越來越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教育的對象是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如何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成為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思考的命題。我們要讓學情研究成為教育實踐的常態,加大研究學生的力度,把學情研究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抓手。 讓學情研究成為一種深入的觀念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戴維·帕金斯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指出:“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從“以教定學”到“以學定教”,這是實踐方式的轉變,我們只有“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把學情研究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這是推進學情研究的基礎。 讓學情研究成為一項系列的制度 上海市彭浦初級中學建立了隨堂聽課記錄制度,由外聘專家、學校黨政、分管領導、教研組長以及學科骨干等教師組建教學視導團,每周對教師的隨堂課進行聽評。我們把隨堂課分為推門課和視導約課兩種形式。前者不提前打招呼;后者每周提前和相關教師約好,并把約課信息(下周聽課的時間及班級等)在校園網上公布,歡迎更多的教師走進課堂聽課,互相借鑒,交流提高。在聽課過程中,視導團使用并不斷完善各教研組精心研發的“課堂教學觀察量表”以及教學處設計的“聽課反饋表”和“視導匯總表”等。這些觀察工具更側重學情的分析及關注。聽課后,視導團按照學科分工,與上課教師及時溝通反饋,不斷改進與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更為精彩的課堂呈現給學生。 導學案是以學法指導為重點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案,通過引導并指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知識點梳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運用導學案教學,旨在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加強,學習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校本練習是從不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現狀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練習,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實行分類指導,旨在發現個性化問題,實現個性化學習。我校已形成各學科的導學案及校本練習資源庫,要求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基礎、認知情況,進行分層設計、使用與完善。 教研是發掘經驗的有效媒介,教研是產生學術的最初舞臺,教研是傳遞教改導向的適切場所,教研是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我校的教研建設,更多引導教師沉浸到學情研究的典型經驗中、學情研究的課題研討中、學情分析的最新研究中、學情動態的及時反饋中。基于學情研究視角的教研活動,使學校的課程建設與課堂研究呈現新的面貌。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校堅持要求教師把“學生活動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把學生的學習關注度、參與度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參數,從而把學情研究落到實處。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我校多年來把“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景創設適應性、教學問題的設計難易、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學習方法的多樣化”等問題作為評價一堂課的重要內容,評價方式的變化帶來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讓學情研究成為一組實踐的活動 我校在每學年的第一學期開展骨干教師教學風采展示活動,每學年的第二學期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每次的研究課活動我們都確立不同的主題,讓教師在依據主題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學情研究。此外,我校每學期還會安排2~3次課例研究活動,每次活動過后都舉行校級層面的活動總結研討,旨在引導教師對學情研究進行反思,對反思后的實踐進行深層次、進階式的再思考。 我校每學期還開展兩次學科節活動,每次學科節為期一個月左右。我校積極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市、區級的科技競賽,如“頭腦OM”“全能腦力王”等,為學科節活動增資添彩。例如,我們圍繞“科學筑夢,創新成長”的主題,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了“電動飛碟飛行打靶”“探究垃圾分類高效實施”“紙結構承重競賽”“化學風暴瓶”等一系列趣味活動。又如,第四屆數學學科節圍繞“奇趣數學,智慧同行”開展了“學科節會標設計比賽”“24點大賽”“趣說數學演講比賽”等。通過學科節,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不僅鼓勵學生各顯所長,更引導其關注團隊間的合作交流。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進步,既普及了科學知識,樹立了科學精神,還培育了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科素養。 讓學情研究得以在實踐中落實、深化,需要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時空的廣闊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經歷的豐富性和學習評價的激勵性,使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