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總結:鍛煉長期的反饋,把整個歷程拉長,關注自己在這里面每一天的成長、變化和進步,并去做能做的事情,等待未來的可能性,但不急著追求結果,而是允許它慢慢生長;構建正向聯系,整理、收藏成功的經驗,為方法論總結和提煉,提供豐富的素材,并建立強大的內隱自我;去做困難的事,讓自己始終保持敏銳,貼近「一線」,讓大腦始終保持機警和靈活;思考自我感受,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要的是什么?沒有人能代替你回答這個問題,也不要把回答這個問題的權利,交到別人手上。 最后,簡單分享幾點,能夠幫助你提高這幾項能力的小技巧。 1. 鍛煉長期的反饋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講到過:面對這個加速的社會,不要急,慢一點。 這里的慢,其實就是一種對反饋的態度:去容許「長期反饋」的存在,不要求自己立刻得到反饋。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時間線拉長。比如:學習一個課程,舊的模式可能是希望立刻吸收應用,然后把它扔下,「結束」掉,再去學下一個課程、解決新的問題…… 但更好的模式是:先整體弄懂,打開視野,然后拎出一個知識點,到生活中去實踐,慢慢內化;再拎出下一個知識點……把整個歷程拉長,關注自己在這里面每一天的成長、變化和進步。 再比如:寫一篇文章,做一個視頻,舊的模式可能是廣泛去推廣、宣傳,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獲得點贊和肯定。 但更好的模式是:容許「長尾效應」的可能性,先慢慢積累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梳理自己的思維,把一個個點編織成網,形成自己的「知識資產」積累。持續去發出自己的聲音,自然而然地等待它被發現、被挖掘。 簡而言之:去做能做的事情,等待未來的可能性,但不急著追求結果,而是允許它慢慢生長。 這不但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鍛煉大腦和內心的方式。 2. 提煉正向的聯系 回想一下你過往的經驗,比如學生時代的社團活動、課程展示,工作上的重大項目、關鍵任務……你是更容易想到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還是想到那些失敗的、不堪的、希望避免的畫面? 很多偏內向的朋友可能會更容易想到后者 —— 因為內向者往往「避錯回路」特別發達。但正如前文所說,多去提煉自己「做對的地方」,能夠完善我們的內隱自我,幫我們提升行動力。 具體怎么做呢?從現在開始,當你遇到一項任務時: 1)每天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判斷和行動 2)記錄任務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3)將2跟3建立聯系。亦即去關注:
這些成果不需要很突出,只需要能幫助你構建正向聯系即可。把它們整理起來、收藏起來,這些就是你的成功經驗。 它們可以為你以后的行動提供動力,也可以為你的方法論總結和提煉,提供豐富的素材。 3. 去做困難的事情 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時不時做一個 done list 和復盤,當你覺得近期一段時間里,一切都過得很順利,幾乎沒遇到什么障礙和困難時,就要特別留意了。 因為,你可能會陷入一個機械重復的怪圈里面,一直在做自己已經非常熟練的事情,解決非常舊的問題,沒有接觸到任何新東西。 這樣下去,很容易讓自己失去手感,變得遲鈍、緩慢、僵硬,失去對環境變化的感知和反應。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一定要提醒自己,去做一些有點難度的事情。不一定跟工作有關,也可以是學一些東西,了解業界最新的進展,嘗試解決一些新問題。 不一定要真的做出成果,關鍵是,通過這個做法,讓自己始終保持敏銳,貼近「一線」,讓大腦始終保持機警和靈活。 4. 關注自我的感受 最后,簡單提一點: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在別人為他劃定的框架和目標下面,不斷地奔跑,努力地去滿足別人設定的標準、責任和期望。 很多時候,也許你要做的是,停下來,找一段獨處的時間,問問自己: 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想要的是什么? 沒有人能代替你回答這個問題。 也不要把回答這個問題的權利,交到別人手上。 因為生活是你自己的。 除了你之外,沒有人能對你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