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政治是東晉一朝最大的特色,即皇帝同門閥士族共治天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門閥家族有四家: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 瑯琊王氏:王與馬共天下瑯琊王氏是和東晉皇族一起登上舞臺的,影響力猶有過之,當時就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瑯琊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秦國名將王翦,瑯琊王氏這一支的開基始祖是西漢的諫議大夫王吉。魏晉時期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但還算上一流士族。王家并出了兩位名人,一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一是官至宰相的王衍,王衍正是使王氏在東晉顯達的關鍵人物。 西晉末年,中原喪亂,王衍為王家鋪后路,分遣王家子弟到各地為官,以作不時之需。其中王導輔佐瑯琊王司馬睿來到了江東,這一行人便是未來東晉王朝的底子。 司馬睿和西晉皇室關系已經疏遠,是個標準的邊緣王爺,而王導背靠當朝宰輔王衍和瑯琊王氏的大旗。所以在司馬睿稱帝前,王導和王家的地位和影響力是超過他的。這種君臣倒置的畸形關系是東晉形成門閥政治的關鍵因素。 司馬睿也明白王家的重要,所以在他舉行登基大典時,甚至邀請王導一塊兒坐上龍椅。王導是東晉朝堂上當之無愧的的百官之首,此外,他的堂兄王敦還掌握著東晉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荊州軍。王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構成了東晉初期的基礎。 東晉皇室自然不愿王氏持續做大,司馬睿曾公開討伐王敦,結果反被王家逼死。后來是繼任者晉明帝斗倒了王敦,但鑒于王氏的巨大影響力,東晉皇室沒有牽連王導,反而繼續予以重任。王導死后,雖然王氏的地位大不如前,但終東晉一朝,瑯琊王氏始終超脫于其他士族。甚至東晉滅亡后,瑯琊王氏在南朝中一直都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王氏的影響力不僅存在于軍政兩屆,在士人圈也是頂級存在。王導本身就是清談名士,又擅書法,很受士人愛戴。王氏在這方面人才濟濟,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獻之便是出自這一時期。整個東晉,王氏和司馬氏聯姻近30次,幾乎所有士族都以與王氏聯姻為榮。 潁川庾氏:周旋于皇族與士族之間的外戚晉明帝扳倒王敦后,瑯琊王氏勢力大減。為了制衡其他士族,晉明帝開始扶持后族庾氏,庾氏由此走上政治主舞臺。 潁川庾氏在士族中本不入流,好在他們南下比較早,資歷比較老,而且又出了庾亮這樣的實干人才,這才躋身于東晉四大門閥之列。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晉明帝的皇后,仗著外戚的身份進入政壇。晉明帝死后,庾文君升格為太后,將政事皆委托給了庾亮,庾亮就此成了東晉王朝的實際話事人。 庾亮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惜眼高手低,得罪了不少實權派,最后引發了蘇峻之亂。叛亂雖然被平息,但給東晉和江東造成了巨大損失。始作俑者庾亮難辭其咎,他主動辭職,轉任地方。 庾亮雖然離開了中樞,但他沒有放棄軍權,始終將東晉軍中最重要的荊州軍握在手中。庾亮謀劃通過北伐賺取功績,以重新回到中央。然而庾亮在軍事方面也沒有什么天賦,最終寸功未立,含恨而終。 庾亮死后,他的兩個弟弟庾翼和庾冰繼承他的遺志,兩人均有一定才干,陸續回歸中央,在東晉朝廷繼續維持著庾氏的影響力。可惜,庾文君的兒子晉成帝英年早逝,庾氏為了保住外戚的身份,擁立晉成帝的二弟司馬岳為新帝。然而,天不佑庾氏,司馬岳就當了兩年皇帝也去世了,庾文君也沒其他兒子可立了。晉成帝的長子司馬丕成為東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庾氏的外戚身份失去了護身符的作用。 接下來兩年,庾冰和庾翼先后去世,庾氏人才凋零,由此退出了一流門閥的行列。 庾氏驟興驟滅,是四大門閥中影響力最小的一個。 譙郡桓氏:軍功起家的強力門閥桓氏的起點比庾氏還要低,但在軍功方面卻甩出庾氏好幾條街,也就此奠定了桓氏的門閥地位。 東晉桓氏發跡于桓彝,他的兒子桓溫將家族發揚光大。桓溫雅望非常,偏偏又任俠好義,在名士圈里很受好評。作為少有的軍事人才,桓溫被建康士族推出來接替庾氏在荊州軍中的勢力。 桓溫證明了自己,絕對是水平之上的軍事統帥。他數次北伐,隔數十年的時間再次將晉軍帶到了關中。同時他還西征成漢,將蜀地納入東晉朝廷治下。在桓溫的領導下,晉軍逐步獲得了對外戰場的主動權,說是功高震主絕不為過。 桓溫志得意滿,慢慢有了對司馬氏取而代之的想法,其他士族卻不想看著桓氏一家獨大。以謝氏為代表的的建康士族表面上對桓溫推崇備至,私底下結成同盟,對抗桓氏對皇權的侵蝕。 最終,桓溫病逝,篡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繼桓溫之后領導桓氏的是他的弟弟桓沖,這是位忠厚之人,既不支持兄長的僭越之舉,也看不慣建康士族的奸詐。桓沖實行了戰略收縮,緊緊攥住荊州的軍權,不參與建康方面的是非。 桓沖死后,荊州軍被東晉朝廷奪回,桓氏進入低潮期,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卻逐步嶄露頭角。 桓玄野心很大,妄圖恢復父親的榮耀,最終他也重新掌控了荊州軍。桓玄隨后舉兵反叛,并攻陷建康,建立桓楚政權。這個政權只是曇花一現,很快被北府軍出身的劉裕剿滅,桓氏也就此灰飛煙滅。 陳郡謝氏:東晉王朝最后的風流陳郡謝氏是唯一在人才儲備上可以同瑯琊王氏相提并論的門閥,后世人們也常常以王謝并稱,指代南朝士族。 謝氏的起點比庾氏稍高,但也僅是稍高而已。東晉之初謝氏是一個純粹的儒家文士家族,到了謝安這一代,謝氏人才出現井噴。武有謝尚、謝石、謝萬,文有謝安,支撐起了東晉朝廷的半壁江山。 謝氏的崛起和桓溫的提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在軍屆,謝氏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淝水之戰成為謝氏的巔峰,謝安坐鎮后方統攝全局,其侄謝玄前線御敵,最終以八萬北府軍擊敗了前秦的八十萬人馬。隨后謝氏組織北伐,收復了包括洛陽在內的黃河之南大片領土,其功績已經蓋過了桓溫。 然而謝氏強過桓氏的一點是,謝氏知道月滿則缺的道理。贏得蓋世之功后,謝氏逐漸主動脫離權力核心圈。這讓他們在后來的桓玄之亂中,沒有成為主要打擊目標,得以保存了元氣。 東晉滅亡后,謝氏同瑯琊王氏一樣,繼續著自己的輝煌。尤其是在文學方面,謝氏可稱南朝第一,如有大小謝之稱的謝靈運、謝朓,算得上唐詩之父。 東晉四大門閥門族中,瑯琊王氏地位最高,潁川庾氏承上啟下,譙郡桓氏軍功最高,陳郡謝氏最為風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