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當這首熟悉的歌謠響起時,又是一年臘月初八了。那么為什么要喝臘八粥?臘八節又是怎么來的呢?
為什么要喝臘八粥?
一歲之末為“臘”,意為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之時,也是古人正值農閑,祭祖祭神的時節,以求攘除災禍,禱告來年安康吉祥。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至,春節也愈發近了,這一年在外的拼搏的你辛苦了,別忘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養胃又暖心,來年可萬事“粥”全。
在古代,臘八粥這天,要吃前幾天剩下來飯的,寓意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期盼來年生活富足,財源滾滾。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總之,喝臘八粥有著特殊的民族傳統與民俗文化。
臘八由來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說文》記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
由于臘祭的具體日期,經常改變,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舉行。由于這個祭祀非常重要,這個月份也被稱為“臘月”。
自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然而,這個今天看來十分缺少存在感的傳統節日,出身卻十分顯赫。臘八可是由古代兩個極為重要的歲末節日,合流演變而來的,它們就是臘祭和蠟祭,確切地說,是“臘”和“蠟”。
臘、蠟都是在年末舉行、帶有狂歡色彩的重要祭祀,既然趕到一起,何不索性一塊兒過了?而臘八就是后來從臘日中獨立出來的。
宋代以后,曾經極為重要的臘日已日漸式微,最終于清朝的乾隆十年被徹底廢除;而脫胎于臘日的臘八,卻借助一種好喝的粥廣為流傳,一直存續至今。可見,吃貨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