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說,“80后的農民不愿意種地、90后農民不會種地、00后農民不談種地”,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也反映了我國當下小農戶的現狀,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歸根結底是一家一戶種地不掙錢,而糧食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農民不愿種地這種情況要不得,要想解決問題,就得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農民不愿種地的原因首先這是由農業資源現狀所決定的。我們國家是“大國小農”,擁有14億人口,耕地面積紅線是18億畝,可以說是“人均不過一畝三分地”;在3.5億戶家庭中,小農戶為2.3億戶,耕種著全國70%的耕地,可以說是“戶均不過十畝田”。而且在這些可耕種土地中,“巴掌田、雞窩田”又非常普遍,所以就有了“青蛙一跳過三丘”的說法,這就是我們的農業資源現狀,這種現狀了就決定了我們要想取得較高的產量,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農業生產投入品和體力勞動。 其次是投入產出比低。農民種地,除了保障基本的口糧外,更多的是要將糧食變現,以此來維持其它支出和改善生存現狀。但近十幾年,糧食價格遠遠低于物價的上漲,一邊是多年的糧食價格低位運行,一邊是農資產品的不斷提升,一年下來扣除各種費用所剩無幾甚至是賠錢的,更不要說遇到不可控的天災人禍。 付出辛勤的勞作和昂貴農資產品的投入,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說白了農民之所以不愿意種地,主要還是生產經營效益低下的問題,也就是不掙錢的問題。 “三箭齊發”激活小農戶要想改變農民不愿意種田的現狀,唯一的途徑就是讓農民提高生產經營效益,說俗點就是有錢可賺,出路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以舉國之力發展現代農業,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1.重視小農戶的根本不能變 我們的農業資源現狀決定了未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家一戶的小農耕作本質上是不會有大的改變,這是發展農業的基礎。這就需要在制定惠農政策、補貼資金方面加大力度,切實維護好小農戶的利益。 在生產投入方面,在控制主要投入品如化肥、農藥、種子的價格外,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大力引進和開發農機具,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工負荷,同時推廣科技興農,科學施肥、科學栽培管理,以此來改變當下經驗種植、粗放管理的現狀。 在糧食消化方面,傳統的方式是將糧食售賣給客商,如此,小農戶永遠沒有議價權也沒有定價權。可以以農村為基礎,進行結構性的農村業態調整,鼓勵在農村創造出負責銷售的三級產業,借助發達的網絡和媒體,將農村產品銷售至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消費者面前,讓農產品的銷售不僅僅是依賴運銷和配銷… 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生產成本降下來,讓經濟效益提上去,這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主要辦法之一。 2.讓小農戶有參與感 說實話,當下我們有一些惠農政策,在具體執行時被一些人給念歪了經,人為壘大戶而排擠小農戶,甚至忽略解決鄉村小農戶資金及技術困境等問題,補助的對象也難以真正惠及弱勢小農戶,最后造成的結果是補助了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種糧大戶、流轉大戶和相關產業,加劇了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農業M型化問題,讓小農戶沒有參與感甚至邊緣化。 3.注重帶動小農戶 近些年,在政策的帶動和扶持下,各地都涌現出了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應鼓勵他們與小農戶展開合作與聯合,提高組織化程度,共同創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形態。 這種好處是可以穩定的雇傭青年回鄉就業,也可以根據 經營需要,向外聘用具有一定農業技能的人才協助鄉村發展,還可以確保融資與投資的財源。 要讓農民有種糧積極性,最終還是要讓種糧收益有保障,讓農民在付出勞作后能夠獲得真金白銀的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