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說一個問題,那就是“春秋五霸”是怎么一回事。 先從西周的滅亡開始說起,西周的晚期地震自然災害頻繁,再加上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導致整個周天子威信受損,失去了諸侯國的支持。 公元前771年,西部的少數民族犬戎入侵,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周幽王被殺死之后,他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東遷,國都由原先的豐鎬遷到了洛陽,由此開啟了“東周的時代”。而東周分為兩段,就是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 現在就開始說春秋時期的問題。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陽之后遇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一是威望大衰,西周被大臣申侯聯合犬戎所滅,周幽王被殺,整個周天子的威嚴掃地,難以號令起諸侯;其二就是軍事實力的衰敗。 以前我們說了西周有三支部隊,分別是虎賁軍、周六師、殷八師,虎賁是負責拱衛王畿地區的,既然都城都沒了,最精銳的虎賁軍也基本上消亡殆盡。 周六師是原先周地一帶的軍隊,也就是周王朝起家地方,犬戎滅了西周之后,肯定也失去了這片土地。當時秦國先祖秦襄公保護周平王東遷,由此被封到了岐山以西的地方。 實際上,秦國的分封其實是個“空頭支票”,因為當時這片區域被犬戎占領,需要靠戰爭爭奪這塊土地。 但是,秦國在于犬戎不斷爭斗中壯大了起來,并且得到了大部分原先西周所處的地盤,原先西周的周六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同樣的道理,殷八師原先駐扎周朝在東部洛陽一帶的地盤,也逐漸衰亡了。這主要是先秦時候是“兵民合一”,平時是農民,打仗起來才是士兵,由貴族統帥。 東周權威后來衰退,地盤被削減,如果沒有土地,就不可能養得了士兵,那么軍隊也基本不會存在。 周王室東遷之后,失去了威望,也損失了絕大多數土地,依附于土地的軍隊也基本上消亡殆盡,那么周朝就不得不依賴于各地諸侯國的支持了。 春秋五霸的地形圖 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關于“春秋五霸”是哪五個,這個里面的說法很多,根據《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當然也有其他說法,但是基本上前三個是固定的,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 先說“霸”這個字是什么意思,“霸”也通假于“伯”,這兩個字有一致的意思。“伯”我們肯定都知道,是家中最年長的那個,也可以理解成帶頭的首領,那么這個“伯”也就含有力氣最大。 所以,“春秋五霸”意思就曾經出現的五個帶頭的諸侯國。 在前面,我們講了在中國古代分有“皇道”、“帝道”、“王道”、“霸道”,也就是說:“皇道”是文明的開創者,啟蒙百姓,以此而被尊崇;“帝道”是部落領袖帶領百姓取得功績,受到百姓愛戴,以仁義而使得天下服膺;“王道”是依靠品行而成為諸侯統帥,建立了統一的國家與禮儀制度;“霸道”則是依靠武力而取得政權,成為首領。 那么,“霸道”顯然不具備道德上的正統性或者合法性,成為統領原因僅僅是武力強大。 所以,“春秋五霸”完全是因為周天子沒落,在威望和武力上都不具備號令諸侯的可能,出現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因此其中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來代替周天子號令其他國家。 那么,這些強大的諸侯國雖然具有武力的優勢,但是并不具有道義上的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原霸主喜歡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 “尊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崇周天子,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被稱為“王”。其他的諸侯、貴族只能被稱為“公、侯、伯、子、男”這些爵位,是不能稱“王”。 雖然當時周天子沒落,但仍有名義上的統治合法性,所以這時候只有把周天子抬出來,才能號召其他國家。而后世中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段,基本上也都是由此而演化出來的。 “攘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抗擊蠻夷,代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犬戎、狄族。齊桓公就曾經帶兵打敗山戎,為燕國解除了巨大的威脅,還有就是救邢存衛,從蠻夷手中解救了邢國和衛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敵對勢力就是南方的蠻夷,其實就是楚國。 楚國地處南方,當時算比較偏遠,被封為子爵,地位很低,祭祀也需要排在各個諸侯國后面。但是楚國逐漸統一南方廣大地域,實力逐漸強大了起來,再加上周朝沒落,心中就越來越不滿了,就直接僭越稱為“王”。 在《左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情:公元前706年,隨國討伐隨國,隨國國君很驚訝,說我無罪。楚國國君說,我是蠻夷,現在諸侯國混戰,我楚國軍事實力強大,請周天子加封于我。結果隨國上報周桓王,不得允許,楚國國君自封為王,就是楚武王。 隨國國君姓姬,是周朝宗室,而楚國竟然隨意征伐炫耀武力,其無禮可見一斑,根本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 楚國一下子就打亂了周朝的禮制了,自然引來各個諸侯國不滿,并且也感到了它的威脅。 所以,不論是為了“尊王攘夷”還是為了“稱霸中原”,在中原區域中很多比較重大戰役都是跟楚國打的,“攘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就是楚國。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之下,最先強大起來,也是齊國最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管仲號令諸侯在葵丘這個地方舉行會盟,會盟中有幾個約定,其中有:不許將洪水引向別的國家;不準因為某國災荒而不賣給它糧食;不許“廢嫡立庶”。 其實這里面有幾條內在含義,第一條是因為齊國在黃河的下游,當時的黃河流域降雨量比現在要高,所以容易引發洪澇災荒,那么齊國肯定最受影響,最倒霉。 第二條,不能因為某國災荒不賣給它糧食,這其實是其他強國對齊國的約束,因為齊國喜歡使用經濟戰,臨近的強國深受其害,這在下一節會講到。 最后的一條,不許“廢嫡立庶”,其實就是不能敗壞周朝的禮制。“嫡庶之爭”背后的根源是大小宗的沖突,這也是西周滅亡的根源之一,周幽王就因為準備廢掉太子而直接導致了內亂。 《東周列國》中齊桓公形象 齊桓公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由此進入了諸侯發號施令的時代。而下一個霸主,就是晉文公。 晉國是周朝最親密的國家,先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也是唐朝柳宗元的著名文章《桐葉封弟辨》的出處。晉文公顯然借著周王室同姓的身份,依靠打敗楚國來維持其中原霸主地位。 晉文公的影視形象 同時,因為自己是小宗上位的,需要通過驅除楚國、出師勤王來獲得周天子認可,也在諸侯國中獲得聲望。 再下來的霸主是秦穆公,西敗犬戎,南討強楚,扶植晉文公,尊崇周天子,也算是頗有政績,對周王室也有輔佐之功,“尊王攘夷”也勉強過得去。但是和齊桓公、晉文公的聲望與地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勉強列為“五霸”之一。 至于楚莊王,則是純粹依靠武力,不服從周朝禮制,挑釁周天子,期望“問鼎中原”,實際上已經完全淪為“霸道”。再往后的宋襄公雖尊崇周禮,但是并沒有強大到能夠號令諸侯。 不論宋襄公還是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沒有真正實現“尊王攘夷”,更沒有實現“稱霸中原”。 所以,“五霸之中”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既實現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又有號令諸侯的實力;秦穆公、宋襄公雖有“尊王攘夷”之心,但無此實力;而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僭越稱王,并且訴諸武力,完全無視周朝的禮制。 由此可以看出來,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是禮制逐漸崩潰的過程。“王道”在開始還被齊國、晉國所尊崇,但是到了春秋中期逐漸淪為一句口號,到了最后連口號都沒人再愿意提起。 這一切都暗示著純粹的依靠武力“霸道”時代的到來,徹底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