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付大師學經方 跟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學經方,用經方,以王付大師的經方體系為核心,系統研究、學習、總結、整理,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全面部析半夏瀉心湯基本脈證,弄懂仲景本意,學好用活半夏瀉心湯。 半夏洗,半升(12 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干姜三兩(9g)1草三兩(9g):黃連- 兩(3g);大棗擘,十二枚。 補中泄熱,除濕消痞。 七味,以水 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中虛濕熱痞證:心下痞滿或疼痛,以脹滿為主,嘔吐.腸鳴,下利,肢體困重,舌淡,苔薄黃,脈弱或數。 中虛濕熱痞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濕熱侵襲脾胃:脾胃虛弱氣機磨滯不暢。所以治療中虛濕熱痞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證機選用清熱燥濕藥 濕熱浸淫脾胃.牌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之氣與濕熱相互搏結而阻滯于心下,則心下痞滿或疼痛,其治當清熱燥濕,以使濕熱之邪不得困阻于脾胃。如方中黃連、黃芩。 2.合理配伍苦溫燥濕藥 濕熱之邪,其當清熱燥濕,可因苦寒藥雖能清熱,但用之稍有不當,則會引起寒凝氣機,寒凝則又不利于濕熱之邪退散。因此, 在治療濕熱之邪時,除了針對證機而用藥外還要合理配伍苦溫燥濕藥,,以監制苦寒而不寒凝,若能合理配伍苦苦溫藥,則可使濕得溫而燥化,以增強清熱燥濕作用。如方中半夏、干姜。 3.妥善配伍補氣藥 濕熱之邪之所以侵襲脾胃,是因為素體脾胃之氣虛弱,則癥見少氣乏力,肢體困倦,其治當補益脾胃,以使脾胃之氣得復,并能驅邪于外。如方中人參、大棗、甘草。 4.隨證加減用藥 若胃熱明顯者,加梔子、蒲公英,以清熱瀉火;若食少者,加神曲、香附,以行氣消食;若濕邪阻滯者,加蒼術、川芎,以燥濕行氣;若脘腹疼痛者。加玄胡索、川楝子,以行氣活血止痛,等等。 1.藥用個性 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半夏、干姜辛使濕熱之邪潰散,溫以通達,有利于氣機暢通。人參、大棗補中益氣,固本以祛邪,以恢復脾胃升降氣機。甘草補益中氣,并能調和諸藥。 2.藥用共性 根據半夏瀉心湯方中藥用主治的個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據方中用藥相互作用的協調統一性與個體差異性,從而決定認識、研究與應用半夏瀉心湯治法不僅可主治中虛濕熱證,還可主治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半夏瀉心湯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本方可以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紅斑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擴張、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肝炎、賁門痙攣、慢性膽囊炎、慢性腸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婦科不孕等病癥而見上述證機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1.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著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2.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第十七10) 【醫案助讀】 任某,女,52歲,遵義市人。經遵義醫學院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兼十二指腸霜斑樣潰瘍,近因病證加重前來診治。刻診:胃脘脹滿疼痛,不能吃硬物,以流食為主,困倦乏力,面色不榮,形體消瘦,血壓偏高,頭部脹痛,舌紅,苔黃膩,脈細弱。以此辨為脾胃濕熱夾虛證,給予半夏瀉心湯加味:黃連15g,黃芩15g,生半夏12g,紅參10g,干姜10g,大棗12枚,炙甘草10g,藜蘆2g,木香24g,五靈脂10g,桂枝10g,白芍30g,龍骨24g,牡蠣24g。7劑,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診:胃脘脹滿疼痛,吃東西略有好轉,自體感覺有勁,7劑。三診:諸證明顯好轉,又以前方治療半年。2018年7月15日開始服藥,12月3日經醫院檢查沒有任何鈣化點,諸證消除。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點撥:根據胃脘脹滿疼痛,不能吃硬物,以流食為主,困倦乏力,面色不榮,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膩辨為濕熱夾虛,以此選用半夏瀉心湯補虛泄熱,消痞散結,加桂枝湯和調陰陽,木香行氣止痛,五靈脂活血化瘀,藜蘆化痰熄風。方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