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推送微信后,一朋友問到:文中的最后一段你是怎么記住的?說真這個問題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實這類似的問題也不是第一被問到,前幾天在一個微信群中也有朋友問:你是做什么行業的,感覺你懂得東西挺多?怎么記住的?看,都一樣是吧!怎么記住?說真的,我真無從說起,本身自己也不是那種很有記性的人,更沒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來回答這個問題,歸結起來無非就是看的多了!然
第一個問題我是這么回答的:你想多了,怎么可能完整一字不變的記住,記住的只是大概,腦子里有大概的印象,當你需要用到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冒出來,然后你在通過搜索工具,稍微整理就可以了!
第二個問題,其實也是同理的,當你接觸的知識范圍夠廣,然后整理、思考、歸納,長久下來就會有一個積沙成塔的效果。或許平時有人叫你教什么的時候,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是相互的探討或者提問,腦子中的索引會自然而然的將你潛在記憶中的東西提取。
你在自己大腦中儲存的知識經驗越多,就越能將這些知識相互聯系,并將舊的材料進行排列組合。俗語說“如果你擁有的唯一工具是錘子,你就會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釘子。”以知識和經驗的形式解決問題的時候,你的工具越多,就能相處越多解決問題的新能力。——《文案訓練手冊》
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當積累到一定時候,便會通過自己的歸納,并去除雜音,運用到實際中,熟能生巧,最后逐漸轉變成自己的經驗。
“如果你擁有的唯一工具是錘子,你就會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釘子。”這是一句古古老的諺語,《文案訓練手冊》中說的有點點偏差,原話應該是: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人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都會從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去尋求解決辦法,你如果只有“錘子”那么問題就是“一枚釘子”,用自身的“工具”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哪怕那個問題最開始時候并不是一枚“釘子”,你也會將其轉變!為什么,因為你只有“錘子”啊,不轉變,就沒法解決。
“當你手上有一把錘子的時候,看所有的東西都是釘子” 這其實是說了一個人們經常會犯的錯誤 —— 限制于自身,為了能讓自己現有的工具能派上用場而忽視問題本身的需求,忘了其實初始的目的是為了問題才,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去制造問題。
所以有一句話我是很喜歡很認同的:你的視界決定你的世界。
當你只有錘子時候,你能解決的最順手的是釘子,為了能讓錘子發揮用處便會鉆牛角尖的去把問題變成釘子。那有了更多的工具呢?還會只把問題視之為“釘子”嗎?答案,我想只有你們自己知道了。
知識結構縱向鏈接越深我們對問題會看的越透徹,但要注意的是知識的橫向鏈接越寬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會越靈活。
人的思維定勢是個很神奇的東西,總是習慣于某種思維運作模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