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為木蘭科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實。因其五味俱全,故此得名。五味子有南五味與北五味之分,以北五味質量為佳。主產于東北、內蒙古、河北等地。常生用或經醋、蜜拌蒸曬干用。 日華子言:“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 汪昂言:“五味俱備,酸咸為多。” 一、功效應用 五味子味酸,性溫。味厚氣輕,陰中微陽。歸肺、腎、心經。 功效能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其特點尤善酸斂固澀,兼有安神養肝之功。黃元御言其為虛勞之要藥。 常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用藥法象》:“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 《本草通玄》:“固精,斂汗。” 《本草匯言》:“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 《長沙藥解》:“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本草備要》:“收斂肺氣而滋腎水,益氣生津,補虛明目,強陰澀精,退熱斂汗,止嘔住瀉,寧嗽定喘,除煩渴,消水腫,解酒毒。” 二、配伍應用 1.用于久咳虛喘。五味子能收斂,性溫而潤,上斂肺氣,下滋腎陰,故適用于肺虛久咳及肺腎不足之喘咳,有止咳平喘之效。如治肺虛久咳,常配伍人參、桔梗、蘇梗等補氣理氣之藥。 若治腎虛喘促,可配伍于六味地黃丸中,即都氣丸。 若治肺寒咳嗽,常與辛溫宣散之藥配伍,如配伍細辛,即五味細辛湯。 若治肺寒痰飲咳喘者,常配伍干姜、細辛、半夏等溫肺化飲之藥,即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 《傷寒論》中,凡遇咳者,皆用五味子與干姜配伍,如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四逆散等,實內藏至理。 鄒潤安言:“經云‘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是故咳雖肺病,而其源實于脾,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后人治咳但知潤肺消痰,不知潤肺則肺愈不清,消痰則轉能傷脾,而痰之留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使肺氣下歸于腎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合兩藥而言,則為一開一闔,故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無別也。” 胡希恕言:“五味子有祛痰鎮咳的作用,但其酸斂力大。干姜、細辛則辛溫走散太過,與五味配伍治咳喘再好不過,即能祛飲,又防辛散太過,飲去滿即消。” 2.用于津傷口渴,自汗盜汗。五味子能生津,又能斂汗,故適用于口渴多汗之證。治熱傷氣陰,心悸脈虛、口渴多汗,常配伍人參、麥冬,即生脈飲。 凡心氣不足,氣不斂陰,多汗虛喘者,皆可以生脈散為底方,加減應用。若兼胸陽不振者,可與桂枝甘草湯、瓜蔞薤白桂枝湯等方合用,陰陽雙補,相生相制。 若治陰虛盜汗或陽虛自汗,常配伍柏子仁、人參、牡蠣等益氣收斂藥。 五味子還擅長治消渴病,常配伍黃芪、山藥、天花粉、雞內金等,即玉液湯。 孫思邈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參、麥冬、少加黃柏煎湯服,可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涌出生用。” 3.用于遺精,滑精,久瀉不止等證。五味子有補腎澀精,收斂止瀉之功。治腎虛諸證,常加入桂附地黃丸中,可增補腎之力。 若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常配伍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共奏溫補脾腎、補火扶土之功,即四神丸。 黃元御言:“五味酸收澀固,善斂金氣,降辛金之上沖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脫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備焉。” 4.用于心悸、失眠、多夢。五味子有寧心安神作用,今有五味子顆粒中成藥,單味加工而成,有調節神經衰弱,養心安眠之功。 若治心腎陰血虧損所致的虛煩心悸、失眠多夢之證,常配伍生地、麥冬、丹參、棗仁等,即天王補心丹。 現代研究證實,五味子對慢性肝炎轉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成藥護肝片中,便有五味子的應用。 5.《傷寒論》中五味子用法。仲景用五味子多與干姜、細辛配伍,即溫中化飲,又斂其辛散,即小青龍湯、苓桂五味甘草湯等方。 若治飲郁化熱,可再加生石膏、大黃等,即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 若無表證,可但溫中化飲,即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等方。 若治飲郁化熱,呈上熱下寒者,可溫化寒飲同時清上熱,即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黃湯。 三、用法用量 五味子常入煎劑,也適合做丸散。入煎劑常用幾克至十余克。 用于滋補常熟用,用于鎮咳常生用。 張錫純用五味子時,參考與辛散藥配伍用意,皆搗碎入藥,可做參考。 張錫純言:“以其仁之味辛與皮之酸味相濟,自不至酸斂過甚,服之作脹滿也”。 汪昂言:“北產紫黑者良,入滋補藥蜜浸蒸,入勞嗽藥生用,俱槌碎核。” 四、應用注意 五味子酸澀收斂,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發者,均不宜用。 李東垣言:“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恐閉其邪氣,必先發散而后用之乃良。” 汪昂言:“嗽初起、脈數、有實火者忌用。” ——中醫實戰筆記:21.1.20下午二稿#中醫實戰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