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盟軍于1942年3月8日投降,為了不讓自己的裝備落入日軍之手,盟軍在投降前銷毀了大批物資,比如那些剛運到的P-40戰機等等。艦艇當然更不能落入敵手,于是鑿沉了大批輔助艦及受傷的戰艦。 其中,兩艘姊妹艦的命運大不相同:一艦違令自沉,艦長戰后受到軍法處置;而另一艦長計出非常,將自己的小艇偽裝成小島,晝伏夜行終于在十余日后逃出生天,抵達澳大利亞安全地帶。 先看看盟軍在3月初戰損/自沉的艦艇。 2月18日,日軍空襲泗水,港內的荷蘭潛艇HNLMS K VII為躲避空襲就地下潛,但還是被擊沉,無人生還。但當時的水兵大多在岸上,操作潛艇的只有艦長及以下13人,算是不幸中的一點幸運。 3月1日,900噸的印度布雷艇HMIS Sophie Marie在安達曼島附近觸雷沉沒,但比較幸運只1人死亡。46噸的英國炮艇HMS HDML 1063在雅加達被擊沉。 3月1~8日,先后在泗水自沉的有 四艘80噸的掃雷艇HNMS A、B、C、D; 220噸的布雷艦HNMS Soemenep 400噸的掃雷艇HNMS Bangkalan 580噸的潛艇HNMS K X 680噸的潛艇HNMS K XIII 980噸的掃雷艇HNMS Krakatau 1300噸的布雷艇HNMS Gouden Leeuw 1600噸的布雷艦HNMS Rigel 1680噸的驅逐艦HNMS Banckert 其中,那860噸的潛艇HNMS K XVIII那潛艇蠻不幸的。炸藥出了問題,第二天艦長等三人上船檢查時突然爆了。 上面這串全是荷蘭艦艇,叱咤海洋數百年的海上馬車夫,這時已被新起的日本帝國逼的走投無路。 驅逐艦HNMS Banckert之后被日軍撈起,但直到戰爭結束都沒修好,戰后自然物歸原主。1949年,這驅逐艦在印尼被當做靶船擊沉了。 另一艘驅逐艦有點意思,美國的。 斯圖爾特號驅逐艦USS Stewart (DD 224)是克萊門森級的33號艦,1920年代初的產品。這艦在亞洲艦隊混了十多年,其中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曾經前往東京向日本人提供救援支持。 珍珠港事件后,2月20日被擊成重傷,22日在泗水進浮動船塢維修。結果支撐的底墩沒擺好,船塢浮起來的時候這驅逐艦翻掉了,一推進軸彎曲,傷上加傷。3月2日,盟軍將這驅逐艦跟船塢一氣炸沉了。 事情還沒結束 1944年的時候,好幾個美軍飛行員報告說發現一艘日艦跟克萊門森級的美艦幾乎一模一樣,只是4煙窗變成了3煙窗。其實這就是斯圖爾特號本尊,1943年初被日軍撈起來改名為PT-102。 太平洋戰爭中,這樣的例子不多。 克萊門森級造了156艘,數量僅次于1941年開建的Fletcher級175艘,比較好認估計是這原因吧。 戰后,斯圖爾特在西海岸被當靶船擊沉。 掛滿樹枝的克里恩森號 阿姆斯特級(Jan van Amstel)掃雷艇1936年開建,標排460噸,艇長58米寬8米航速15節/28公里/小時,配一門3寸/76mm小炮跟兩挺.50機槍。 這小艇總共造了9艘,其中四艘配給荷屬東印度,分別是阿姆斯特號、德比特號(HNMS Pieter de Bitter)、克里恩森號(HNMS Abraham Crijnssen)跟杜比號(HNMS Eland Dubois)。 1942年2月17日,局勢不斷惡化之下四艦收到指令,要求做好撤往澳大利亞的準備。但直到3月初,盟軍開始炸毀泗水碼頭破壞設施并做好其他艦船自沉準備時,這四艇的撤退命令仍然沒到。 幾百噸的小艇,火力不可能跟日艦相比,而且日軍占了空優,逃亡路上隨時可能被日偵察機發現。怎么逃?這段時間里,克里恩森號的艇長范米特(Anthonie van Miert)一直跟下屬在想這事。 最終,他們想出了個跟人不一樣的點子:印尼不是以島國著稱么?伐木,用樹枝把自己的炮艇偽裝成小島,然后沿著島鏈一路向東,最后轉南到澳大利亞。 但日本人占盡??諆瀯?,澳洲之路對這小艇而言危險性相當大,范米特便將艇上人員召集開了個會,宣布大家可以自主決定去留,不勉強。于是艇員散了大約一半,其中印尼籍本地人全走了-------澳洲畢竟是他鄉。 范米特重新在碼頭召夠了45人。 3月6日命令下達:各艇自行逃往澳洲。 德比特號艇長J.P.A. Dekker對命令的理解比較超出想象:既然是“自行”,那自沉也算吧。他認為前往澳洲是九死一生,對下屬不負責任,于是將德比特號炸了。 日軍占領爪哇島后,J.P.A. Dekker當了俘虜。戰后,考慮到他有18年軍齡且在戰俘營里呆了4年,荷蘭軍事法庭判了他一年監禁。 阿姆斯特跟杜比號是6日白天出發,克里恩森號比較保守,船上掛滿樹枝油箱裝滿燃料后,晚上9點半才離開泗水。7日,克里恩森號到達吉利島(Gili Island)錨地,遇上了先出發的兩艦。 會合之后范米特就覺得不妥:兩艦沒掛任何偽裝,被發現的話自己豈不是要被拖累?于是繼續東行,在另一小島旁拋錨。 他的謹慎是有道理的。 8日,杜比號鍋爐舊傷復發只能棄艦,全部人員上了阿姆斯壯號。但非常不幸,阿姆斯壯號當天就被日軍偵察機發現,雖然之后也仿效范米特給小艇加了偽裝,但當晚夜行時被趕來的荒潮號擊沉。80人中,23人陣亡,其余被救起當了戰俘。 因為沒一起走,克里恩森號逃脫了。 之后克里恩森號晝伏夜行一路向東,而且非常小心,白天靠岸偽裝成小島時,都會給小艇換上新鮮的樹枝-------熱帶烈日烘烤鐵皮,樹葉會很快干枯讓小艇露出原形。 而為了降低油耗,范米特將航速限制在10節出頭,沒用15節的極速-------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在2月19日的空襲中已經被毀放棄,只能跑到西南部的佛里曼特爾。如果在澳洲北岸耗盡燃油的話,荒無人煙也是死路一條,得跑到西南部的港口才行。 一路上,范米特見了不下20架偵察機。 小心翼翼之下,范米特于11日渡海前往澳洲,13日抵達澳洲西北角,15日,終于抵達吉拉頓(Geraldton)港加水加油。20日,范米特抵達佛里曼特爾。 克里恩森號總算是逃出生天。 這是爪哇島陷落后,最后一艘抵達澳洲的盟軍艦艇。 這一成功的逃逸行動,跟1939年波蘭潛艇ORP Orze?從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逃往蘇格蘭頗為類似,難度相當。這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的一例,所以,克里恩森號在1995年被送到博物館里供了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