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禹昀杉參加卓逸項目體會 自從一個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了這個卓逸古詩朗讀,孩子和我就喜歡上了這種形式的國學學習。我們中華民族有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段歲月長河中有無數(shù)的智慧浪花,流傳至今無數(shù)的古詩古文,每一首無不閃耀著文字的魅力和民族的傳承。 卓逸朗讀主要是風景古詩,我們從第一首的王維的古詩《山中》,看到了小溪、白石、紅葉、山間小路,體會了“空翠濕人衣”的山中濃翠。不僅朗朗上口,言簡意賅,而且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從聽卓逸老師朗讀和講解的時候,我們就深深的陷入了詩中勾勒的場景。直到今天早上,北京大霧,禹昀杉問我,媽媽,今天也是空翠濕人衣嗎?我才恍然覺得,聽古詩、朗讀古詩,絕不僅僅只是那一分一刻的事情,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有她自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古詩帶給她的除了當時的體會,還有文化的沉淀和積累。 接著第二首是杜牧的《江南春》,孩子學校背古詩的時候已經背過這首詩了,這次的相遇,讓她格外驚喜。我們一起想象無處不在的鶯啼,濃郁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臨水而建的小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的招展。這是多么明麗俊美的江南春景!接下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又恍如把我們帶到了煙雨蒙蒙的無盡佛寺中。前有景后有寺,前晴后雨,前清晰后迷蒙,前自然后文化,兩句詩的絕妙對比,似乎是一副真實的畫卷,讓人留戀往返。 每首詩細細品讀,都有自己的神來之筆,能和孩子一起聽一起學一起想一起錄音的過程也充滿了挑戰(zhàn)和趣味。我們一起研究了喜馬拉雅的操作,一起給每一首古詩挑選配樂,一起富含感情的進行錄制和分享,在這個病毒肆虐的冬日里,我們有了別具一格的好時光。 對于孩子來說,是書聲瑯瑯,伴我成長。對于家長而言,聽書聲瑯瑯,絕對是欣慰而美好的感受。 在學習中成長,在堅持中體會 ————禹昀杉朗誦艾青詩歌感想 時間真是很快,不知不覺中,艾青先生的36首詩歌已經誦讀完成。回顧這段日子,在陪伴禹昀杉讀詩的過程中,我們一起認字,一起朗誦,一起感受詩歌的意境,一起體會艾青的愛國情懷,真是一段美好而欣喜的日子。 禹昀杉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在現(xiàn)有的識字水平下,詩歌里的字她不一定認得全,所以,每天我們一邊讀一邊查,認識了很多生字。比如,在《刈草的孩子》里,我們認識了“刈”讀作yì,刈草就是割草。還比如,在《水鳥》中,我們了解了“驚怖”這個詞語,意思和驚恐一樣。每次認識一個新的字或者詞語,都有一種小小的驚喜在我心底蔓延,就像是意外的驚喜一樣。 艾青先生的詩歌基本上比較通俗易懂,也有一些不常用的詞語和搭配。我們誦讀的時候,先去聽一帆老師的原音,聽幾遍,才能掌握停頓和斷句,還有朗讀時的感情表達。在朗讀時,也難免會有一點點小困難,尤其到了后期,詩歌比較長,經常會有讀到最后出現(xiàn)問題的局面,這時候孩子尤為沮喪,卻也剛好是個鼓勵堅持的好時機。所以,在這三十六首誦讀中,孩子一定感受到了堅持的意義。 艾青先生的《橋》中寫到:橋是土地與土地的聯(lián)系,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乘船與步行者揮手搞別的地方。我們就展開了無盡的想象,琢磨著橋的作用和出現(xiàn)橋的場景。但是,艾青寫的是橋,究其本質,寫的是連接,連接了2個土地,連接本不連接的人的精神。有橋與沒橋的區(qū)別,如果你游歷過江南,你就會明白,本在同一片土地上人的情感是水乳交融的,但是在土地相隔的地方,人總是有隔閡的,而橋則是消除隔閡的一種具現(xiàn)。這種意境,給孩子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作為著名的愛國詩人,艾青的愛國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最喜歡和了解的最多的的是《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寫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不僅看文字令人動容,讀起來更是蕩氣回腸,千回百轉。尤其鳥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zhí)著的愛,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艾青的作品很多很多,我想這三十六首只是孩子的一個初步印象。簡潔的詞語,簡短的詩文,深蘊的情懷一定會吸引孩子喜愛詩歌,繼續(xù)閱讀。感謝各位老師的辛苦,感謝國學平臺的用心,我們一定會在深入學習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讀艾青先生《冬天的池沼》有感 作者:禹政君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fā)——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fā) 冬天的池沼, 陰郁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這是艾青先生的一首名詩,從聽到它,一直到自己讀完,總是有掩不住的悲傷和難過涌上心頭,仿佛數(shù)十春秋的磨難都壓在了我的肩膀,那種深沉的孤寂和衰老直接映射進心里,令人久久不能釋懷。我想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這與艾青先生的經歷、積累和思考不無關系。 艾青的詩歌有很多是憂郁的,我想是因為他目睹了30年代中國農村的衰敗和無奈,所以詩中有舊中國農民的貧困和痛苦。那時候,社會動蕩使普通人的生活尤為艱難,艾青在童年就看到了這些,所以無論是艱苦勞作的農夫還是走卒小販,都是他詩中的對象,來抒發(fā)自己對不公道的社會的憤怒。而且,艾青非常敏感,有特別細膩的感情。我讀過《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通過描述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fā)了他對保姆大堰河真摯懷念的情懷和熱情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詩中淡淡彌漫的憂傷和無奈,都能透過紙面直射人心。 艾青的詩歌,越讀越有理解。讀得多,就感受的多。感謝各位老師創(chuàng)立的這個平臺和這個項目,讓我一邊聽一邊讀,一邊體會和思考,理解詩歌的美好,感受愛國的真誠,尤其是在這個巨大的新冠肺炎面前,體會祖國的強大,增強愛國的情誼,更加可貴。 首都國學 果雪兒,送祝福,您我他,全家福 果子小雪 全心全意 家里家外 幸福永駐 |
|
來自: 少兒中醫(yī)啟蒙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