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我國行政區劃的巨大變化。在戰國之前,我國一直采用了分封制。但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開始推行郡縣制度,并且全面普及。由于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有限,朝廷對各地官員并不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州屬于監察區,而不是行政區。到了唐朝,出現了貞觀十道和開元十五道。宋朝統治時期,最終把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為了管理遼闊的地區,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陜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 但元朝的行省制度屬于初創階段,各方面都不成熟,存在很大漏洞。因此,明朝取代了元朝統治以后,雖然繼承了元朝行省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和完善。明朝擁有南京、北京兩個首都,因此,出現了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模式。也就出現了南直隸和北直隸兩個地位特殊的地區,南直隸地區相當于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北直隸地區則相當于現在的河北省與京津地區。北直隸地區還沒有完全成為省份,各方面的制度都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17世紀中期,清朝入關以后,確定北京為首都,南京的地位下降,南直隸地區被撤銷。北直隸地區被改稱為直隸省,也就是河北省的前身。至于首都,則被成為順天府。在明朝統治時期,順天府僅僅管理了兩個縣。但進入清朝統治時期,順天府已經下轄了20多個縣,管轄區比現在的北京市還大一些。這樣的模式,持續了200多年。在這段時間里,直隸總督不能直接插手順天府的事務。清朝滅亡以后,我國的局勢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 1930年,北京被提升為特別市,特別市相當于現在的直轄市,但并不完全一樣。特別市的管轄區都很小,原來順天府管轄的各個地區,劃入了河北省管理。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后,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當時,鑒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我國總計設立了10多個直轄市。例如沈陽、武漢、廣州等省會城市,當時,都被提升為直轄市。至于北京、天津當然也在其中,不過,當時直轄市的面積很小,管轄區相當于市區和郊區。 進入5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局勢的逐步穩定,我國各地區的行政區劃開始重新調整。很多直轄市都被撤銷,然后重新并入原來的省份。例如武漢、廣州、西安、南京等等,都再次成為了省會城市。50年代中期,全國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當時,每個省都劃分了好幾個專區,專區屬于五六十年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模式。專區的面積比現在的地級市大,相當于兩三個地級市。當年,河北省劃分了好幾個專區,例如保定專區、邯鄲專區、通縣專區等等。 通縣專區成立于1949年,管轄區包括了通縣、薊縣、三河縣、香河縣、平谷縣、順義縣、密云縣、懷柔縣、昌平縣、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房山縣等13個縣。也許大家發現了,通縣專區的管轄區,基本上都屬于北京市的外圍。當時,北京市的管轄區只有市區和郊區,管轄區并不大。50年代,發生了這樣的案件。北京地區的干警追擊逃犯的過程中,逃犯跑出了城區,然后進入了河北地界,干警請求河北的同行協助圍堵。 進入50年代的后期,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北京市、上海市等直轄市的面積開始擴大。認真的說,城市面積太小,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統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1958年,河北省的9個縣被劃入了北京市。再加上之前,已經劃入北京市的兩個縣,河北省總計有11個縣,劃入了北京市。其中,11個縣基本上都屬于通州專區,由于自己損失了絕大部分的管轄區,通州專區迅速縮小,已經無法成為專區。同一年,已經建立了9年的通州專區被撤銷。 通州專區被撤銷屬于時代發展、區劃變動的結果,其實,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50年代前期,為了治理黃河,我國曾經建立了平原省。當時,河北省最南部的大名專區,有5個縣被劃入了平原省。大名專區一共只有6個縣,5個縣被劃入其他省份,導致大名專區根本無法存在。大名專區被撤銷,并入了邯鄲專區。通州專區的情況,與大名專區非常類似,都是為了經濟發展和區劃變遷。 在我國各個省份中,河北省屬于行政區劃變化最大的省份之一。因為河北省的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出現了巨大變化。與建國初期的河北地圖相比,與現在的河北地圖明顯不一樣。河北省的北部,明顯多了一部分。但中部和南部,則明顯少了一部分。通州專區、大名專區等地區,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被撤銷的。為了全面發展,河北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于河北省行政區劃變動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與大家慢慢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