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營康:巧手匠心烙傳承文/于學忠(遼寧蓋州) 烙畫葫蘆是利用烙鐵在葫蘆表面熨出烙痕作畫,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葫蘆諧音“福祿”,被很多人視為吉祥之物。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是一項由火或電將烙鐵燒熱后,在物體上熨出烙痕的技藝。用一把烙鐵,一張砂紙,足以讓小小的葫蘆上變幻出萬千世界。無論的中國的寫意山水,還是夕陽的素描寫真,都能做到一個小葫蘆,自由大天地。 當普通的葫蘆披上了燙畫的外衣,便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一個個精致的葫蘆不僅承載了技藝,也蘊含著畫師的良苦用心。“草根”藝人自學葫蘆烙畫成一絕,小葫蘆上“烙”出大世界。看!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在葫蘆上“綻放”。 蓋州的民間烙畫藝人鄒營康已在這一方天地中耕耘10余年。現年36歲的他對“葫蘆烙畫”情有獨鐘,技藝精湛。妻子張娜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經常幫助丈夫“葫蘆刻畫”、“葫蘆烙畫”輔助工作,給丈夫拍攝烙畫現場的視頻和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和視頻網站進行宣傳推廣。在當地,這對恩愛的巧手夫妻,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葫蘆夫妻”。 ——題記 他對“葫蘆烙畫”一見鐘情 走進蓋州市東部山區什字街鎮大辛屯村鄒營康家里,從桌上到窗臺,再到電視柜和書房里,林林總總擺著數百個葫蘆烙畫作品和半成品。 氣象萬千,景物歸然的山水畫葫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的古詩詞葫蘆;風格迥異,筆力勁挺的百種字體百壽葫蘆;個性十足、如水墨畫般的人物山水、迎風綻放的牡丹、蒼勁有力的書法都一一在葫蘆上盡情展現。 鄒營康的祖母心靈手巧,剪窗花、做虎頭鞋等手工活兒樣樣精通。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鄒營康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 在外地打工的時候,偶然一次走在街頭“一開始看到‘葫蘆烙畫’,我就被這種藝術形式吸引住了,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很好,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而烙畫有國畫墨染的效果,不掉色,形式獨特,我覺得這玩意兒有搞頭。”鄒營康對“葫蘆烙畫”一見鐘情。 鄒營康說,一般需要半年時間,初學者才能開始在葫蘆上烙山水畫,還得要先從簡筆畫開始,一步一步慢慢來,這考驗的是烙畫者的美術功底。而最難的是人物畫。 在鄒營康心中,葫蘆是有靈性的。好葫蘆是一個好作品的保證,為了能夠保證烙畫的質量,他專門從山東聊城等地挑選最適宜的葫蘆,挑選后的葫蘆還要經過開水煮、殺蟲之后才能用來烙畫。同時,不同形態的葫蘆,需要不同的畫風!譬如,小葫蘆中間腰的部分太細,做出來容易變形,不能烙太復雜,蘋果葫蘆一般就用來烙一些詩詞﹍﹍ 為了學習“葫蘆烙畫”,鄒營康上網查資料,并置辦了各種工具,反復琢磨、練習。剛開始,溫度的高低、力度的大小、運筆速度的快慢,他總是掌握不好分寸,線條粗細不穩、烙染濃淡不均等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他。他開始更換各種筆頭,不斷地嘗試,在網上尋找別人的作品圖片,邊模仿邊研究。 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不斷創新,鄒營康如今在“葫蘆烙畫”這門制作技藝中站穩了腳跟,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鄒營康的作品多以吉祥的圖案為主,由中國工筆畫的手法完成,人物肖像和水墨山水均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為了豐富制作,鄒營康還將剪紙藝術融入到葫蘆制作工藝中,產生新穎的浮雕效果。同時,結合木刻和玉雕的浮雕工藝,在只有5毫米左右的葫蘆表皮上雕刻出鮮活的多層次人物形象,拓展了葫蘆雕刻的技法。 在許多人看來,那時的他“不務正業”,戲稱他為“葫蘆娃”。然而,鄒營康的堅持與努力讓他的葫蘆畫技法迅速提升,漸漸有人來購買他畫的葫蘆當擺件,或作為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 葫蘆烙畫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先用烙鐵烙上山水、人物等,隨后再刷上清漆,每個葫蘆要四五天才能做成。 “葫蘆烙畫最關鍵的是要把握火候和力度。葫蘆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形成立體感,看上去像棕色的素描。此外,葫蘆烙畫還講究依形造景,細長的葫蘆適合雕刻人物,短粗的適合畫動物。”鄒營康說。 簡而言之,葫蘆烙畫強調“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如果沒有嚴謹的構思,和對靈感的醞釀,烙出來的作品不會有靈性,亦無法給觀者以美感!所以,這是一項悟性和定性都需要的技藝! 鉆研并創新,在當地小有名氣 “美酒酌懸瓢,真淳好相映。”!在鄒營康看來,泛著淡淡象牙光澤的葫蘆不僅古樸雅致,可避邪、招寶,更是藝術創作最佳紙張! 葫蘆烙畫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既保持了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達到了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也可訂做屬于自己的特有畫面或肖像,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和其他制作繁復的手工藝品相比,葫蘆烙畫看似簡單,只需要一把烙鐵,便能在小小的葫蘆上畫出萬千世界。但很少有人能懂得,這門技藝背后蘊藏的付出和心血!葫蘆烙畫分為打磨、拋光、作畫等幾步,先將葫蘆打磨細致后,再拋光,然后再用鉛筆描繪出圖案,最后便用電烙鐵照著圖案烙畫。經過近十年的不斷鉆研和磨練,終于能得心應手地在葫蘆上烙畫。他把繪畫、烙畫及雕刻藝術巧妙構思于葫蘆上,在增加葫蘆藝術價值的同時,更使這些藝術葫蘆古樸自然,從掛飾葫蘆、車飾葫蘆掛件、手把件微烙葫蘆、疙瘩葫蘆,到大亞腰葫蘆、異型葫蘆系列,別具一格,十分惹人喜愛。比如掐絲牡丹花葫蘆,它是采用傳統的景泰藍工藝,是景泰藍掐絲工藝和葫蘆工藝充分結合的成果,能給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景泰藍掐絲工藝的葫蘆,還有采用烙、燙、刻工藝的葫蘆,它們雖然制作工藝不同,所呈現的藝術效果不同,但在藝術品鑒賞和收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他用心反復演習,雕刻葫蘆手藝逐漸有了起色,在微雕葫蘆市場小有名氣。2018年5月18日至24日,遼寧省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博覽會以“弘揚遼寧工匠精神、傳承文化藝術經典”為主題,以人民需求為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遼寧大連華宮古文化城舉行。他的葫蘆雕刻作品《花開富貴》榮獲“工匠部落”杯金獎。多個作品獲得省、市重要藝術獎項等。榮譽再多,褒獎再大,鄒營康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念,“無論是送,還是賣,我都絕不泛言了事,一定要盡可能的完美,經得起考驗”。人們口中,鄒營康的外號由“葫蘆娃”變成“葫蘆王”。他現為營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蓋州市古城文化藝術促進會副主席、蓋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鄒營康創作的葫蘆烙畫“花開富貴”、“醉酒圖”等系列精美葫蘆烙雕藝術,亮相2018營口·鲅魚圈國際馬拉松文化旅游節后,受到相關藝術界專家及愛好者們的青睞和追捧。 鄒營康的葫蘆工藝品一時名聲大振。許多商家、收藏愛好者前來光顧。雖然“外號”變了,但鄒營康對葫蘆畫的初心未變,熱情未變,依然“接地氣”。為了生活,也為熱愛的葫蘆畫“可持續發展”,鄒營康開始挖掘葫蘆中的商機,出售葫蘆畫,下一步準備種植加工多種觀賞葫蘆。他認為,認準的事兒就要大膽闖一闖,開弓沒有回頭箭,年輕人創業拼搏就該有所作為。鄒營康介紹,目的是將葫蘆烙雕這門民間藝術繼承發揚下去,待條件成熟時開辦一家葫蘆烙雕文化中心,與更多熱愛葫蘆烙雕藝術的愛好者廣泛進行交流,讓葫蘆雕畫這朵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葩越開越鮮艷。 想把這項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但鄒營康而言,這門技藝更多是一種情懷。到目前為止,經他一雙巧手創作的葫蘆烙畫,已經有數千余幅。 鄒營康能夠在“葫蘆烙畫”技藝方面取得成績,他的妻子張娜功不可沒。在農閑之余,張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丈夫的“葫蘆烙畫”提供幫助。選擇葫蘆樣本、幫助前期輔助工作、網上宣傳推廣……張娜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三四個小時,他經常坐著一動不動,那份辛苦我看了很是心疼。每次他做完作品后,我就給他做肩頸和腰部的按摩。這是他想做的一份事業,我必當全力以赴積極配合他。”張娜經常把丈夫起稿、走線、渲染以及成型的視頻和照片發送到視頻網站、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我想讓‘葫蘆烙畫’的技藝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只有這樣,‘葫蘆烙畫’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機遇。丈夫認準的事兒,我定會全力支持、積極配合,共同把‘葫蘆烙畫’這項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張娜胸有成竹地說。 回首學藝、創作路,鄒營康感慨連連,亦對未來有眾多期許。“我打算把‘葫蘆烙畫’當成終生的事業來做,讓花樣增多、個頭兒增大、難度增強、檔次提高,成為我事業上的亮點。”鄒營康對“葫蘆烙畫”充滿了信心。 為減少成本,鄒營康先是利用自家院子種植葫蘆。等到秋天,把收獲的葫蘆晾曬成型,再挑選適宜創作的葫蘆,在上面雕刻、彩繪。鄒營康告訴記者:“一開始也沒有老師指點,全憑以前學到的刻瓷技術,一點點在葫蘆上摸索。由于葫蘆是圓形的立體軟面,在上面創作需要注意刀功和技法,稍有不慎,一個葫蘆便會報廢。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注重挖掘民間藝人和傳統手工藝者等本土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號召大家發展特色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什字街鎮相關領導聽說鄒營康的事跡后,曾多次登門調研,并為鄒營康當起了義務推銷員。 用他的話說,“做夢都在想葫蘆”。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葫蘆,卻實現了農民鄒營康的創業夢。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越來越受追捧,鄒營康也希望能憑著手中的葫蘆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手工藝,為這門手藝的傳承貢獻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正當時。什字街鎮相關領導表示,他們將想方設法幫助鄒營康將葫蘆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希望帶動鄉鄰致富增收。鄒營康說,葫蘆不僅藥用價值極高,也是人們鎮災辟邪的極好擺件,也有取意福祿的好口彩,經過加工還可以變成精美的手工藝品。“葫蘆諧音福祿,寓意著福壽延年、多子多福,市場開發前景廣闊。”談及目前的形勢,鄒營康胸有成竹地說,“我的目標是把什字街鎮打造成葫蘆專業鎮,帶動全鎮群眾增收致富。我正在籌劃項目,爭取把小葫蘆做成大產業;希望借此機會把葫蘆手藝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憑手藝發家致富,真正讓傳統文化傳下去、不失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