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 (考試時間80分鐘,總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以下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請將最正確的選項填在答題卷的答題表中。)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遺存,由此能得出的結論是
3.“經過家門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聲,從此縈繞在你的身邊;相見時,已隔了數年……感嘆你聰穎的智慧,讓那洪水猛獸,在你面前成為溫順的蛟龍。”這首詩歌歌頌的是4.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換姓,是常有的事。下列歷史事件中,導致王朝更替的是5.我國在許多戰國時期墓的考古中發現了許多青銅器。觀察下圖,可以推測與春秋戰國歷史有關的信息是
6.《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營丘,日齊。這反映了當時實行的制度是7.小剛同學參觀岷江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他看到魚嘴把江水分成內江和外江,內江的水流流入寶瓶口。這座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8.歷史悠久的漢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繁榮的不竭源泉。2017年12月26日,基于其對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是A.甲骨文 B.《詩經》 C.《論語》 D.都江堰9.東周建立時,尚有百余數量的諸侯國,到戰國末期卻只剩下齊、楚、秦、燕、趙、魏、韓、衛、中山九個諸侯國,這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10.《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這段話反映的核心主張是11.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評價這次變法:“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與之相關的變法措施是12.學了《百家爭鳴》后,同學們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要求大家互愛互利,頗有道家風范13.惠州某中學剛調來一位風趣的歷史老師,她在自我介紹時說:“我與戰國有緣,我的姓是戰國七雄中最西邊的一個國家的名稱,我的名字是戰國七雄中最北邊的一個國家的名稱。”由此可知,這位老師的名字是14.《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賈誼《過秦論》提到:“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蕃籬,卻匈奴七百余里”。秦朝實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興修水利 B.獎勵軍功 C.兼并諸侯 D.鞏固統一15.下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 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16.從歷史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從下圖所示中不能直接獲取的信息是 17.“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駟(毛色相同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這則材料反映的是18.有史學家認為:“孔子的學說在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公元前2世紀,孔子的學說被宣布為國家的官方教義或官方信仰。”這一改變開始于19.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這反映了漢朝20.近十幾年來,在馬來西亞發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漢代開辟了21.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造型風格與外來佛教藝術結合的突出表現是A.龍門石窟 B.閻立本畫作 C.趙州石拱橋 D.蘭亭書法22.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詩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23.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生產技術得到改善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24.最近,惠州某學校開展“本草中國”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掀起了對中國古代醫學學習的高潮。中國古代擅長針灸并能實施外科手術的名醫是25.小明同學為某單元設計了下圖所示的示意圖,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該單元的主題是 26.某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了以下論文。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題是①《我國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廣》②《北民南遷與水稻生產技術的進步》③《魏晉時期南方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27.東晉謝安“東山再起”執掌朝政后,在一次戰役中指揮晉軍將“投鞭斷流”的前秦軍隊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次戰役是指28.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29.洛陽白馬寺的十八羅漢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等都是佛教藝術文化乃至中華藝術文化的珍寶。這說明30.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說過:“歷史上一個國家所算得的圓周率的精確程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指標。”要衡量南北朝時期中國數學發展水平,要找誰的研究成果?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第33小題13分,共40分。) 3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依據材料一,請說出海內外華人以什么自己名稱稱謂自己?(2分)。并說出炎帝和黃帝被中華民族尊崇的原因。(2分) 希臘人用羊皮作書寫材料,但羊皮太貴。東漢時代的蔡倫在改進造紙技術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提出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作原料造紙的新技術。這一技術不僅使原料來源更為廣泛,而且紙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
圖一 
圖二 (2)依據材料二中圖一,請概括說出蔡侯紙發明后成為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傳播的原因(2分)。依據材料二中圖二,請說出一個造紙術向西傳播到的重要國家或地區(1分)。
(3)下圖為中華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請任選一幅,寫出作者(2分),并寫出該作品或作者的歷史地位(2分) (4)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請說出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采持的態度(2分)。32.七年級(1)班楊老師為了提升同學們的歷史學科素養,對歷史人物及事件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歷史解釋,組織同學展開豐富多彩的探究體驗活動,請你一起完成任務。(1)根據以下三幅圖片,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圖四中的人物于哪一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1分)?并依據圖四說出該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歷史功績(2分)? (3)圖五中,反映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2分)?漢武帝為強化中央集權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2分)
(4)請依據下面兩幅圖說說秦始皇與漢武帝對儒家的不同態度。(4分)
3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規模交融,使這一時期的文化更趨于多元走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識開始覺醒,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其民族優越感與自卑感的并存上。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權的強制力,相繼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統”自居。——趙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與拓跋民族精神的喪失》(1)依據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的有利條件(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 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別是得益于突破國家、民族、地域限制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3)根據材料三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交融對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影響。(4分)材料四:見下圖《我國古代民族之間的交往對雙方生活的影響》 (4)有人說我國古代民族之間的交往僅僅是漢族先進文化影響少數民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1分)?請結合材料四圖片中的史實舉例說明。(2分)(1)稱謂:“炎黃子孫”(2分);原因: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或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有很多發明,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水平。(2分)(2)原因:蔡侯紙具有原料易找、質量好等優點,大大改善了文化傳播的條件。(2分);國家或地區:阿拉伯、歐洲、非洲、美洲(答到任何一個1分,滿分1分。)(3)作者:賈思勰或王羲之(2分);地位:《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或《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