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友情提示 大錘粉絲交流群已經建立啦!各位讀者老爺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進群! 咱們一起暢聊古今歷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錘在這里等著您~
國慶70周年是大日子。前些日子,就有讀者聽友在大錘的節目下面留言說,能不能講述一些關于70年前開國大典的秘聞,那么,本期大錘說史,我們就來講述,開國大典中發生的那些故事。 先說天上,最近媒體報道今年國慶70周年大閱兵的時候,曾經反復提到,1949年開國大典時,因為當時解放軍空中力量貧弱,因此開國大典上出動的飛機只有17架,后來周總理為了增加飛機數量壯一壯行色,又要求領隊的9架戰斗機在接受檢閱之后再飛過一遍,這樣才湊出來開國大典上凌空飛過的26架次飛機。 其實別說那26架次的飛機是湊出來的,就連最開始準備的這17架飛機,也是湊出來的,最初的開國大典計劃只有9架P51“野馬”戰斗機,結果開國大典總指揮聶榮臻覺得實在9架飛機太少,緊急又湊了“蚊”式戰斗轟炸機2架、C-46運輸機3架、L-5型聯絡機1架和PT-19教練機2架,總算才湊夠了總計17架飛機。 這里大錘要插一句,那時候湊飛機的那種雜七雜八的窘迫,也是整個開國大典閱兵的一個寫照,當時共有16000余人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接受檢閱的武器則包括119門火炮、152輛坦克及裝甲車、222輛汽車和17架飛機,而這些武器裝備分別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五花八門的“萬國造”的記錄背后,是人民軍隊白手起家的艱苦卓絕。 所以在70年后的今天,眾多媒體發出我們閱兵再也不用飛兩遍飛機的感慨,這個70年后的感慨,本身就是共和國70年的成績單的一部分。 然后再說地上。當初開國大典舉辦場地的選擇,頗費了一番周折。在1949年,由于已經決定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會上要舉行解放軍閱兵式,所以當時選擇開國大典的舉辦場地,必須要考慮附帶閱兵場地。 當時有兩個備選方案:一個是北京西苑機場,這里之前舉行過歡迎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的閱兵式,機場地勢開闊,搞大規模集會耍得開,而且不影響市內交通,但是缺點是離市區較遠,參加開國大典的大批群眾來往不方便,而且,當時西苑機場這里還缺一座能夠容納數百人觀禮的檢閱臺,如果要單獨施工建設,就要突擊趕工期,人員、材料和費用都太多了。 另一個選擇就是天安門,天安門城樓可以當現成的檢閱臺,不用另外單獨修建,而且這里位于市中心,大家往來方便,不過缺點是當時天安門前的廣場空間并不大,需要清理修繕,而且正因為那里是市中心,大規模群眾集結會影響市內交通。當時負責籌備的解放軍華北軍區將兩個方案都報上,周總理經過仔細權衡,最終把開國大典定在了天安門。 不過當時北京城剛剛解放,市容市貌無從談起,據統計,當時全市僅僅是解放前日積月累沒有清理的垃圾就有60萬噸之多,可以說是標準的垃圾圍城。而且那個時候的天安門常年無人問津,雜草叢生,又飽經戰亂,什么亂七八糟的垃圾充斥其間,這種混亂到了什么程度呢?后來安全人員為籌備開國大典,檢查安全時,竟然還在天安門城樓西面的門洞里清理出了一枚炮彈。 所以在開國大典之前,天安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大掃除,北京市就動員了數百名工人技師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和修整,趕在開國大典前,把天安門廣場修葺一新。 開國大典時還有數百位受邀出席的各界代表,他們大部分都站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的觀禮臺上。跟現在鋼筋混凝土的觀禮臺不同,當時的觀禮臺,是臨時的。 開國大典籌委會決定要搭建開國大典觀禮臺。由于工期緊任務重,搞永久性建筑根本來不及,建設者們便用杉樹原木搭起前高后低的架子。然后在其上再鋪木板,緊急建成供中外賓客登臨的臨時性觀禮臺,臨時觀禮臺的木架子,因為是趕工的,連油漆都沒有上,直接是原木原色,用現在的標準可以說是鄉土味十足。 為了防止木制禮臺倒塌,還使用了雙層加厚木板。施工結束之后,為了測試強度觀禮臺的牢固度,建設者們還請專門請來一個營的工兵部隊,請解放軍戰士們集體站上去,還特別囑咐官兵們在上面要使勁蹦跳一番,以確保萬無一失。 最后我們說一點穿越時空的東西。最近,為了慶祝國慶70周年,有關部門公布了以俄羅斯聯邦檔案部門提供的開國大典彩色影片為基礎剪輯制作而成的開國大典影像檔案。 唯一的遺憾是,這段彩色影片還是太短,共計時長12分鐘。而就這么短的影片,也已經是開國大典相關紀錄片中比較長的了。為什么如此重要的歷史事件,當年我們只有這些不完整的彩色歷史視頻呢? 其實,在開國大典之前,有關部門已經考慮到要拍彩色紀錄片,為此他們專門邀請了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攝影師來負責拍攝彩色紀錄片。1949年10月1日,這些蘇聯攝影師完整拍攝了開國大典上包括講話、升國旗、閱兵、游行等一系列活動。 開國大典結束后,他們帶著幾十盒電影膠片返回賓館休息。不料就在10月2日凌晨五點多,蘇聯攝影師下榻的賓館突然發生火災,救火人員趕到時,蘇聯攝影師們拍攝的開國大典電影膠片,幾乎全部陷入火海,只來得及搶出極少的幾小段膠片。 事后根據消防調查,這場火災是由誤扔在賓館二樓客廳的煙頭引燃沙發導致的,而當時電影膠片就存放在二樓客廳隔壁,當時限于年代和技術所限,電影膠片所用的材質本就易燃,結果慘遭池魚之災。 盡管如此,這段12分鐘時長的彩色記錄片在公布之后,立即引發網絡追捧,因為它記錄的,正是70年前那一段銘刻于民族和國家內心深處的歷史震撼。 熱門推薦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錘說史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