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大洪水(大地震)的記憶 文|黃飲冰 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帝,共工與顓頊的火神祝融,打起仗來,非常激烈,從地上一直打到天上,最后祝融勝利,顓頊取得了帝位。共工不服,把頭撞向了周山,這一撞,撞出了大麻煩,闖下了彌天大禍。 周山,本來是矗立于西北的擎天柱(實際上周山處于泰山西南,為鳧山),經共工一撞,咔嚓一聲就斷了,呼隆,天塌下來了,天空露出了一個大窟窿,地上裂成了一道道深溝,山林起了大火,洪水淹沒了大地,飛禽猛獸到處殘害人類,人類無法存活了。 尼人的保護神女媧看到這一切,痛心至極,為了她的后代尼人的生存,女媧擔負起補天的重任。她煉五色石來補天,又殺了一只大烏龜,斬下大烏龜的四肢,代替天柱立在地的四極,女媧斬殺飛禽猛獸,用一把蘆灰堵主了淫水,人間恢復太平。只是周山變成了不周山再也合不攏了。 洪水對人類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在第四紀冰期,海平面曾下降了197米,人類的活動區域隨著海平面的退縮而推進。第四紀冰期結束,氣溫急劇上升,海中冰川融化,海平面也急劇上升,大約上升了200米,并且在距今7000年—8000年前時期,海平面再度上升超過1米。海平面上升,使不少近岸及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都被水淹浸,沿海文明和東海文明(姆大陸文明)遭到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引起沿海大地被淹沒的原因不是洪水,而是海浸,所以沿海文明的劫難,是海浸造成的。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降雨量增加,內陸洪水災害頻發,但集中影響的是距今6300年的一次洪水,破壞性極大,因為洪水和海浸一起對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產生影響,導致洪水都匯聚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長久不退,遺留的人類退守于水中山丘之上,跟飛禽猛獸爭奪生活空間,所以隨時遭到飛禽猛獸的傷害。 第一次(對女媧后裔來說的)大洪水在距今6300年到5500年之間,洪水和海水最后匯聚在太行以東、豫中嵩山和魯中泰山之間、魯西南以西直到安徽吳越,水天相接,魯中山區夾在洪水和海水之間,成為孤島。現在的河北、河南、安徽、江浙被浸泡在水中,大小山峰和高地被水分割成無數個島嶼,遺民被分割居住在島嶼上。洪水和海浸災害長達1000年。 在距今6000年左右,由于洪水誘發,洪水匯聚區發生大地震,導致天崩地裂,女媧補天的傳說,就是對大地震帶來的破壞力的反映。 大地震也給人類帶來了好處,就是大地震后,洪水慢慢地消退,盡管消退的時間很持久,但洪水的上升勢頭被阻滯了,淫水被止住了,不少山地從水中露出來,給洪水期的古人以更多的水中之洲以生存。 這次大地震,在魯南山區,留有遺跡。 第一次大洪水(對女媧后裔來說的),讓伏羲和女媧結合在一起,催生出了伏羲文化,為華夏民族的形成,打下了血緣和哲學的基礎。 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有大洪水的記憶。 對于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來講,經歷了3次大洪水。對于伏羲女媧后裔來講,他們在中原地區經歷了2次大洪水。 從末次冰期結束到距今9000年以前,中原地區經歷了第一次大洪水泛濫期,此次大洪水使中原地區的華尼安(燧人氏)文明遭到毀滅性的的災難。經歷這次大洪水的是生活于中原地區的華尼安(燧人氏)。伏羲后裔沒有這次洪水的記憶。 在距今8000年到距今5000年之間,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經歷了第二次大洪水。此時期的大洪水是與海浸同時發生,其盛期在距今6300年5500年之間,在距今5000年前后結束。這次大洪水和海浸一起,對中原地區的遠古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洪水和海浸一起,催生了伏羲女媧文化。對于伏羲女媧后裔來講,這是他們在中原地區經歷的第一次大洪水。沿海文明和東海文明(姆大陸文明)遭受的是滅頂之災。 在距今4300年到4200年之間,中原地區經歷了第三次大洪水,這次海浸的影響也很明顯。大洪水催生了唐堯文明。對于伏羲女媧后裔來講,是他們在中原地區經歷的第二次大洪水。 作者簡介:黃飲冰,本名黃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鎮人,以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史為己任,從1989年開始研究華夏起源史,是華夏文明起源史的獨立研究者和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首倡人類起源于中國說和中國是世界人種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傳播中心,即中國中心論,并把中國中心論系統化和理論化。研究成果匯集成《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一書(未出版)。黃飲冰在網易、鳳凰、新浪均開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網和博客中國開有專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