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華 華夏文明史談第六部 黃帝王朝 第九章堯的悲劇——王道止于權臣 文|黃飲冰 1、帝位的傳承 中國的氏族國家歷史上,對于帝位的傳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讓賢,歷史標榜為“禪讓”;一種是傳親,傳帝位給自己的兒子或兄弟,歷史標榜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對于氏族國家的君主——古人謂之諸侯,傳親是主要的;對于氏族國家聯邦的君主——古人謂之天子,禪讓是主要的。無論傳親或是禪讓,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實力的對決,讓賢中有公推制度的存在,傳親時也有公推制度的存在,公推制度的基礎,就是“百姓民主共和”,由百姓組成貴族會議或長老會議,行使決策的權力,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力量的博弈,勝者才能勝出。 無論傳說還是歷史記載,軒轅代神農為天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對禪讓制度的實踐。軒轅不僅是賢人,也是狠人,統帥的是狼虎之師,天下氏國均歸順于軒轅,聽從軒轅的號令。神農為天下共主的時代,不得不結束,無論情愿如否,天子職位,也不得不讓。 天下共主之位在傳親上的第一次實踐,是軒轅傳位給青陽。在此以前,共主即天子的位置,是在氏國之間流轉的。但是,青陽沒能站住腳,被共工驅逐回自己的封地少昊之國曲阜。作為天下的支柱,炎黃聯盟第一次分裂,炎帝的后人占據河洛,黃帝的后人龜縮在山東,繼續統治著北到燕山南到淮水的傳統疆域。神農、女媧等傳統勢力,依然支持著黃帝的后人。 天下共主的嫡子相傳,在帝嚳時期再度發生,結果帝摯9年就垮臺了。其弟堯即位,堯之后傳位給帝舜,帝舜傳位給大禹,都不是嫡傳。為了堵塞天子之位的嫡傳,百姓長老們一致給予帝的兒們以“不肖”的評價,力保帝位的傳承在傳賢上繼續禪讓。 禪讓的好處,就是權力共享和權力平衡能夠得到保證,因為沒有人能夠阻止新勢力的崛起,到不如誰的勢力大,誰就繼承帝位,以免除天下的紛爭。 所以,所謂禪讓,其實是實力在說話。 被儒家奉為理想的禪讓,其實就是實力的強盛與衰落在表決而已。 2、堯的失誤 用鯀治水。盡管是四岳及群臣(百姓長老)推薦的,但治水的結果導致洪水之害持續了22年,天下百姓(貴族)和氏國(諸侯)怨聲載道,這就是堯不得不尋求繼承人的原因。舜攝政28年,舉用大禹13年治水成功,舜就收盡天下人心,天下氏國和百姓對舜感恩戴德,擁戴備加。舜與堯不同的是,手段獨裁和兇殘,比如敢于誅殺鯀;舉大禹為繼承者的時候沒有去看四岳和百姓的臉色。虞舜的霸道致使堯子丹朱處于尷尬的地位,只能做一些荒唐的事情來避舜的鋒芒,誰說丹朱不是聰明人呢?舜踐帝位之后,封丹朱為唐候,丹朱得以保全,這就是丹朱審時度勢的結果。 讓權四岳。四岳本是代帝舉行四座大山的祭祀的官員,其性質就是“大巫”。巫權在黃帝的時代,已經被黃帝收歸帝有,巫師的職責是祭祀儀式上的主持者和造勢者,沒有直接與天地通的權力,祭祀由黃帝親自來完成的。黃帝把祭祀的主持權交付給炎帝一族,這也為炎帝后裔時不時作亂提供了機遇,如共工作亂。顓頊再次禁止大小巫師與天地通,實際就是將天下大小巫師的神權和炎帝一族的祭祀主持權再次收回黃帝一族。到了堯的時候,由于經歷了帝摯的失敗,堯的權力受到炎帝后裔的限制,使四岳權力膨脹,左右著百姓會議。 未有分職。堯在位時期,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倕、益、彭祖,十二牧,共計22人,皆舉用,但未有分職,即沒有官職,用而不封賞,這是用人的大忌。22人中,伯夷是炎帝的后裔,也是四岳的從輩,具有顯貴的血統;皋陶是黃帝的后裔,益是皋陶的兒子,也具有顯貴的血統;棄、契是帝嚳的后裔,在與堯的爭帝中本身就是落敗者,這些人,肯定不滿足于做事情而不要職權,堯不給這些人以封賞,就無法鞏固自己的帝位,為舜順利政變提供了條件。 3、虛偽的禪讓 歷史的傳說和記載,是多么的優美:堯在位70年求得舜,舜舉用20年代堯攝政天下,舜攝政8年而堯崩,3年喪畢,舜讓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是為帝舜。光鮮的禪讓圖,讓儒家陶醉了2000年。 然而,美妙的背后,歷史掩蓋的是堯的凄涼和痛楚。 由于《尚書.堯典》的影響,這種禪讓,被堯的繼承人塑造成最高典范流傳于后世,后世通過《堯典》,看到的是堯的圣明、舜的美德:“群后相讓,鳥獸翔舞”,“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以堯典為經典的儒家,把堯舜之禪讓作為理想的政權轉移制度,極力地歌頌和推廣,于是,堯舜禹,成為了后代帝王不可逾越的典范。 錯不在周公,也不在孔子,錯在于制造謊言的虞舜、十二牧、十賢人,他們才是舜代堯的參與者和受益人。 堯禪讓給舜,實際就是政變。 一個盜賊的一次盜墓活動,將久埋地下的《竹書紀年》,從魏襄王墓中盜出,人們才看到了不同于《堯典》的記載。 《竹書紀年》說,堯老德高,為舜所囚,舜還囚堯子丹朱,使堯父子不能相見,使人們看到,禪讓是虛假的,政變篡權才是實質。丹朱不荒唐,就保不住性命。 堯的都城在陶寺。陶寺也是堯舜時期的“中國”。陶寺在堯舜時代就叫做陶唐。舜在陶唐(陶寺)即天子位后,封堯的兒子丹朱為唐候。堯的兒子丹朱的封國北移到現在的太原一帶,在太原一帶建立了新的唐國。唐國一直存在到西周初年被滅,被晉國取代。 從現存的陶寺考古來看,陶寺許多的墓都遭受到人為的破壞,但破壞的目的不是要盜取其中的財物,因為被破壞的墓中貴重的陪葬品依然還在。破壞的目的,是為毀墓而毀墓。 毀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破壞風水。中國古代的迷信認為,死者葬的位置可以蔭及子孫,以保持子孫萬世榮華富貴,葬于官位子孫得官,葬于財位則子孫得財,葬于王位,則子孫為王。作為平民出生的舜,盡管也是黃帝的后裔,但自窮蟬至舜,都是庶人,比起帝堯和堯的家族的顯貴來講,舜當然自愧不如,要保住帝位,當然就要破壞堯的龍脈,以阻斷堯的家族的王者之氣,更何況,象10賢人,對堯本身就有怨恨情緒,在帝堯在臺上和下臺后,包括舜在內的10賢人采取破壞堯的家族墓地的行動,是很可能的,目的就是破壞堯的龍脈。這也應證了政變的存在性。 歷史的記載中,堯在位70年,可能是真實的堯在位的時間,余下的31年,舜是在以堯的名義行政,堯在不在、活沒活著,只有舜和10賢人知道。舜與10賢人結成聯盟,是很有可能的。《史記》說,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也,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命于文祖,讓舜攝行天下。 舜在3年的時間內,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舜任用大禹治水初現成效,舉八愷,使之后土;舉八元,使布王教于四方;流四兇于四荒;重要的是,舜團結了10賢人,收復了12牧和四岳,驅逐了不服的四兇族,終于將天下人心從堯的圣德中拉回到自己身邊來,堯不得不提出讓位,舜不接受,是因為堯德還在,自認為代堯的時機還沒有成熟。但舜取得了攝行天下的權力后,堯的存在就不重要了。 可以推測,舜舉事三年而發動宮廷政變,逼迫堯在天下諸侯面前把攝政之權授予自己,舜以堯的名義攝政25年,覺得時機已經成熟,這時丹朱也徹底失去了爭帝的信心,變成了“緯漫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絕其世”的尤物,舜也消除了對丹朱的防范和擔憂,此時對外宣布堯的死信,終于把做了28年的大餐吃進了口。 大禹也用一樣的辦法,繼承了舜的帝位。百姓共和走到了終點,家天下走上歷史舞臺。 為了鞏固禪讓的成果,表明堯、舜、禹繼承的合法性,斷絕后人以同樣的辦法取得帝位,舜炮制了《堯典》,禹炮制了《虞書》《皋陶謨》,用《堯典》宣揚堯的圣行、用《虞書》宣揚舜的明德,用《皋陶謨》宣揚為君之道、為臣之規矩,弘揚大禹自己的功德。 《堯典》《虞書》《皋陶謨》除了掩蓋了舜篡堯權、禹篡舜權的實質外,其他情況是對歷史的真實反映,同時《堯典》《虞書》《皋陶謨》提出了中國最早的行政理念和君臣規范,具有最早的行政法地位。 禪讓從表面看還是光鮮的,大禹只是讓人們看到了禪讓的場面,掩蓋了禪讓的細節和背后的權力較量而已,目的,還是為了阻止新勢力利用禪讓而興起。 中國一直沒有解決的,是權力的繼承問題,傳賢和傳親,都難以為繼,因為賢也好,親也好,是靠不住的,這兩者都是把天下公權放在自私的位置上,都是在小圈圈內流轉,而阻止了大眾的參入。 天下為公,只有公權來自大眾的授權,才能實現,才能讓新興勢力自然地走上歷史舞臺。一個統治集團,掌握權力久了,處尊養優久了,就會脫離于時代,自然要退出歷史舞臺,問題是,他們不愿意退出歷史舞臺,歷史的悲劇,就是在這種傾軋下一直踹息到如今而不能自覺——漢之八王之亂、隋之楊廣弒兄、唐之玄武之變、宋之燭光斧影,都是視公權為可以囊中自取的東西產生的政變。本朝武力解決四個人、老人家庭會議解決胡亂蚌、趙資養等,都是一樣的性質——政變。 誰反思過,公權民授才是天之大道、私相授受是逆天而行的呢? 黃飲冰2013年7月14日首發于本人網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 作者簡介:黃飲冰,本名黃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鎮人,以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史為己任,從1989年開始研究華夏起源史,是華夏文明起源史的獨立研究者和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中國中心論——中國是世界人種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傳播中心》、《華夏江漢形成說》(題目待定)。黃飲冰在網易、鳳凰、新浪均開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網、博客中國和一點資信開設黃飲冰專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