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病因概要: 心衰在老年人中很常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年齡增高,心衰的患病率顯著上升。老年人心衰的高發病率與左心室功能的老化、高血壓及其他慢性致病因素的累加效應有關。老年患者,由于增齡性呼吸功能減退、心輸出量降低、肺淤血、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等原因容易出現低氧血癥,即使輕度心衰即可出現明顯的低氧血癥。本文還介紹心力衰竭的分類、心功能的分級。 心力衰竭的詳細解釋: 流行病學: 心衰在老年人中很常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年齡增高,心衰的患病率顯著上升。美國Framingham斫究顯示,心力衰竭主要是中老年疾病,在45~94歲年齡段,年齡每增加10歲,心衰的發病率就升高2倍,50歲段的患病率為1%,而65歲以上的人群可達6%~10%,到80歲就增加了10倍,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約為1.5%~2.0%,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80%年齡大于65歲。我國心力衰竭調查結果同樣發現,心衰患者中大于60歲的患者占50%以上。據近年來我國50家醫院住院病例調查,心衰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卻占40%。CHF發病率高,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預后嚴重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 老年人心衰的高發病率與左心室功能的老化、高血壓及其他慢性致病因素的累加效應有關。另外,心衰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在老年人中常常得不到積極治療;還有老年人常服用的某些藥物也會加重心衰的相關癥狀,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這些因素導致老年人心衰發病率高,有效治療率低。 老年患者,由于增齡性呼吸功能減退、心輸出量降低、肺淤血、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等原因,容易出現低氧血癥,即使輕度心衰即可出現明顯的低氧血癥。 (3)對負荷的心率反應低下因竇房結等傳導組織的退行性變,老年人心衰時心率可不增快,即使在運動和發熱等負荷情況下,心率增快也不明顯。 老年人往往合并較多復合病變,機體老化易有多器官、多系統病變并存,使病情復雜化和加重.例如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伴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也常與冠心病合并存在,使診斷和處理更加復雜。進入老年期,高血壓病合并高脂血癥、肥胖和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者很常見,這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老年人的一些常見病,如消化系統或呼吸系統腫瘤或前列腺疾病,需行外科手術時常因伴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和嚴重高血壓而令情況復雜化。老年人亞臨床的腦缺血或心肌缺血常因患上一些其他病癥而突然加劇。非心血管疾病外科手術誘發心肌梗死者時有發現;因手術或治療感染性疾病采用的大量輸液常可誘發急性左心衰竭甚至肺水腫;老年人非致命性疾患如腹部手術、下肢或脊椎骨折休養過程中臥床較久,可能在病情改善時突然發生急性肺栓塞死亡,或在急性疾病明顯改善或穩定時進入衰老狀態,終難恢復。這些情況都需要臨床醫生警惕并采取預防措施。 分類與分級: 1.心力衰竭的分類 (1)按發生速度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按發生部位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按病理生理分為收縮性心力衰竭和舒張性心力衰竭。 2.心功能分級 (1) NYHA心功能分級(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1928年) I級 日常活動無心力衰竭癥狀; Ⅱ級 日常活動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呼吸困難,乏力等); Ⅲ級 低于日常活動出現心力衰竭癥狀; Ⅳ級 在休息時出現心力衰竭癥狀。 (2) AHA心功能分級(美國心臟協會1994年) 采用兩種方法分級,然后將兩者結合起來判斷患者的心功能。第一種即上述的NYHA心功能分級。第二種是客觀評估,即根據客觀的檢查手段如心電圖、負荷試驗、X線、超聲心動圖等來評估心臟病的嚴重程度,分為A、B、C、D四級: A級無心血管病的客觀證據; B級有輕度心血管病的客觀證據; C級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觀證據; D級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觀證據。 (3) ACC/ AHA(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2005年關于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如下: A期心力衰竭高危,但沒有器質性心臟病或心力衰竭癥狀; B期器質性心臟疾病,但無心力衰竭的癥狀; C期器質性心臟疾病,并且既往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癥狀; D期需要特殊干預治療(包括機械性輔助循環、持續性正性肌力藥物輸注、心臟移植。 3. 6min步行試驗 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盡可能快的行走,測定6min的步行距離,判斷標準如下:重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離<150m;中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離150~425m;輕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離426~550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