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胃腸疾病的發病率是不斷升高,尤其是結直腸癌已成為僅次于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發癌癥,2018年《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的統計顯示,每年新發病例42.92萬人,死亡28.14萬人。 而且還呈現出年輕化的發展趨勢,防控形勢嚴峻!腸癌是潛伏在身邊的“隱形殺手”,早期癥狀隱匿,通常發現便是中晚期,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而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則越低…… 降低腸癌風險 近90%左右的結直腸癌其實都來自腸息肉病變,但通常要經歷15年左右的發展期才能轉變為大腸癌,而有一種檢查,可使腸癌風險降低72%,它就是腸鏡檢查。 說起腸鏡,很多人恨不得避而遠之,認為它麻煩、痛苦又尷尬,但它確實是一項能“救命”的檢查。1發現病變 腸鏡是內窺鏡的一種,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纖維軟管,前端裝有一個帶冷光源的高清攝影頭。 它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因具有可視化的顯示屏,可讓醫生直觀看到腸道內部情況,圖像動態清晰地呈現在屏幕上,讓病變幾乎無法藏匿,是任何影像檢查,包括X線和先進的CT、MRI、PET等,都比不上這樣直觀的肉眼觀測。2切除、取活檢 通過腸鏡,可以看到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這有助于醫生診斷腸炎、腸結核、腸息肉、腺瘤、大腸癌等40余種疾病;一旦發現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還可用活檢鉗取得小塊組織,以對病變部位定性或者切除處理。哪些人最應做腸鏡 一般來說,年齡在40-74歲的居民都屬于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50歲以上人群去做一次腸鏡,然后根據結果決定后續檢查頻率。以下高危人群更應縮短檢查頻率: ①有家族遺傳病史人群 20%-30%的結直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結直腸癌,一般可以認定其為結直腸癌發病的高危人群。腸鏡檢查還應提前,40歲甚至35歲可以開始篩查。 ②有腸息肉病史人群 大部分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轉化而來的,如果是有腸息肉病史的人要注意定期復查,避免復發甚至癌變。 ③排便不規律的人 大便習慣改變,如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如黏液、血便等。 ④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貧血人群 出現不明原因腹部包塊,短期內體重大大下降,身形消瘦。 ⑤做過結直腸癌手術人群 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 ⑥存在肛門異常人群 肛門四周出現小疙瘩或有異物感;也可能出現流膿、瘙癢、外緣或內部常灼熱難忍現象的人群。 關于放療的謠言與誤會 如果說,腸鏡檢查是及時發現病變,降低患癌風險,預防結直腸癌,那放療就是消滅癌細胞,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恢復健康。 但這樣一員“抗癌大將”一直都在被“妖魔化”,一提起它,大家就會想起影視作品中病人放療后食欲不振、嘔吐、大量脫發、皮膚潰爛、骨瘦如柴等畫面。 今天就為大家澄清一下關于放療的謠言與誤會。 1放療后身體有輻射 放療技術分外照射和內照射,也叫遠距離照射和近距離照射。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在體外發出射線,就像我們平常曬太陽,患者接受的輻射是瞬間產生、瞬間作用、瞬間消失的,不會變成“放射源”。 而內照射將放射性藥物粒子置入腫瘤病灶,通過持續發出射線,從而殺滅癌細胞,因為放射源留存在體內,在放射線核素粒子在全部衰變完之前,會使身體在短時間內發出小劑量的輻射。 因此病人可能需要穿上特制的鉛服,或者醫生會要求病人在隔離病房住上一段時間,待放射源衰減至對周圍無害時才可出院回家。 總之,患者放療后不會把輻射帶回家,更不會影響到家人健康。 2放療副作用大 腫瘤患者掉頭發、嘔吐、乏力、惡心,實際上這些大多屬于化療的副反應。放療是局部治療,射線到哪里,哪個部位才會受到“損傷”,比如說腦瘤,射線經過頭皮進入腦組織,這時候會掉頭發。 如果是腸癌,照射的病變部位離頭部較遠,所以不會掉頭發。但會引起患者胃口變差,出現惡心、便意增強(醫學上稱為里急后重)、腹瀉。 肛門皮膚比較敏感,耐受性較差,也會有水泡、糜爛等癥狀,膀胱在直腸的前面,照射后,膀胱粘膜會充血水腫,引起尿頻尿急。 這種副反應難以避免,但也有對應的措施,惡心癥狀明顯,影響到患者進食,可以服用預防性的止吐藥;刺激膀胱引起的尿頻尿急,可以讓病人多喝水,起到沖洗作用,再嚴重一點的,也有中成藥輔助治療。 目前放療已經能達到準確定位、準確計劃、準確照射,極大的降低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害。而且,還會根據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強度的治療、不同的照射范圍和劑量,盡可能降低副反應。 放療就是利用放射線來殺滅惡性腫瘤,難免會對身體的正常組織產生損傷,但這種損傷是比較小的。如今,放射治療的技術愈發成熟,聽從醫生制定的放療計劃,不用過于擔心放療后的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