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怎樣從意識體會修養 與物質相對,意識即精神,精神即意識,都是哲學概念,與修養相對,修養則自成一門學問,無所不涉,是多學科的集中體現,特別是對人受教育程度,教化如何,心理如何的體現,這時意識就不簡單等于精神,精神也不僅僅是意識。 意識是中性詞,精神傾向褒義使用,用于貶義則屬諷刺概念。意識是主觀能動性的反映,精神是所有意識的總和與具體體現。比較而言,意識更傾向與認識有扯不清的關系,精神則傾向與靈魂相提并論。 把自恃、任性、麻木不仁等表現,與良好的主人翁精神聯 系起來,就會明白,前者都可以說成意識,而后者才能看成精神。精神通常指積極的意識,消極意識則只能看成意識,而且是落后意識。落后意識與人類進步意識相悖,因體現不出人類應有的靈魂,也就無法看成精神。 就一個人而言,意識能力雖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但具體意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接受外界影響的結果,進而由這些意識構成和產生了自己的精神。 精神一旦產生,就需要靈魂支撐,不然也不叫精神,所以不允許出現內在結構性矛盾。這樣,自恃、任性和麻木不仁,都因為是人的精神結構中落后消極意識,屬于結構內與人類進步形成的自相矛盾,也就成了精神中不允許存在和必須剔除的成分。 靈魂是精神支柱的意思,處于精神的核心。一般意識可以做為精神支柱,但不能與人類社會應有的進步意義形成矛盾,一旦形成矛盾就意味結構矛盾,核心便很難穩定,造成精神也會隨之出現這樣那樣問題。 精神支柱應有比一般意識更高級、更深刻的意識來充當,如信仰,信念,理想等。也因此,并非什么東西都可以當做靈魂來看,過于低級只能意味沒有靈魂。 這提示了,物質不可作為精神支柱。物質有個人追求貪婪的一面,也有受社會攀比控制的一面,這就導致物質追求不僅是無底洞效應,也難以穩定,故以物質為精神支柱,精神垮塌乃至缺失都是注定了的。 由于意識和精神的這種關系,良好的個人修養沒有世俗性,從來不是指一般人有著這樣那樣托詞的小聰明似的“修養”,不是為了趨利避害而養成的一般生活習慣和精神要求,來不得丁點自恃和任性,更來不得麻木不仁,也并非這不過分,那不過分的中庸之道。 任何留有余地的想法,都產生于有意無意的割裂意識,都埋藏著一定程度的認識問題,都最終因注定的局限、缺陷、狹隘等,而擺脫不了夾雜主觀感性因素,必然導致修養來修養去,還是一無所獲。 個人修養不是練阿Q精神,永遠要本著是非清晰,愛憎明確,木秀于林的大修養,寧被摧之,不被掩之,方能取其上得其中。這才是好的修養意識。 好的意識就是好的思想觀念,并由此形成相應的品格和思維習慣,好的行為和作為就是敢于把好的思想觀念付諸實施,如此好的意識與堅持不懈的習慣和行為就構成了人的精神。其中,堅持不懈的習慣和行為,又是良好意志的表現。 有意識,并付諸行動,且有良好的意志,這時意識就成了人的精神,意志就成了人的靈魂。這就是意識和精神在表現上的區別。僅有意識是不夠的,如果意志跟不上,便叫“魂不守舍”,如何稱精神?意志是指堅定和穩定的心理和心理狀態,是形成精神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個人修養,都是從有意識開始,在意志作用下的結果。人的主人翁精神也是這樣。要做主人翁,并非簡單有一點意識即可,而是把意識變成堅定且慣常得自然而然的意志,方可培養起主人翁精神。 實際上,意志人人不缺,自恃、任性和麻木不仁,未嘗不是意志,無非是錯了的,所以良好的主人翁精神,就體現在良好意識和良好行為兩個方面。要當主人翁,首先要通過學習建立好的意識,然后才能結合生活工作等實踐反映為好的作為。好的意識和好的作為結合起來,就是好的精神風貌。 主人翁精神不僅僅意味個人修養,還意味群體修養。個人修養也是群體修養的一部分,并服從于群體修養。通常良好的個人修養就代表了群體修養。群體修養指集體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中國,人人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翁,這是由人民當家做主揚眉吐氣這一建國初衷決定的。 在社會主義中國,主人翁精神就是集體主義精神,其中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勇于與壞人壞事作斗爭是集體主義精神的核心價值觀,代表主人翁應盡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因而面對社會主義,個人修養與群體修養,或曰集體修養、社會修養,沒法截然分開,一旦分開就意味個人與周圍世界的矛盾,就有悖于社會主義性質。 這種情況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因此集體主義精神就是家國情懷的實際體現。集體主義精神是自私自利的死敵,沒有集體主義精神,家國情懷也提不上。 個人修養,群體修養,集體主義精神,家國情懷,主人翁精神,這些都是美好的概念,既體現著人的獨立自主的精神風貌,也體現著團結奮斗,眾志成城,萬眾擰成一股繩的民族凝聚力。 至于一聯 系實際,便又是很“骨感”的問題,恰恰是要通過這些美好的概念所啟示出的意識和精神來加以改變的,如果人人都消極對待,什么時候一旦睡夢醒來,能否跟天上要回已經毀掉而一去不返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