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人們養生保健及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穴位或體表,使拔罐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今天給大家介紹5種常用的拔罐操作方法。 1.留罐法 【定義】:留罐又稱坐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后,留置5~10分鐘,然后將罐起下的方法。此法最常用,一般疾病均可應用 2.走罐法 【定義】:又稱推罐法。拔罐時先在施術部位皮膚或罐口,涂一層潤滑油,將罐拔住后,醫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像上下或左右方向往返推動,至拔罐部位皮膚紅潤、充血,甚或有瘀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閃罐法 【定義】: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 【適應癥】: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病,尤其適用于不宜留罐部位,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 【定義】:又稱刺絡拔罐。將施術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或皮膚針叩刺出血后,再將火罐吸附于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5~15分鐘。出血一般3~5ml。 【適用癥】:多用于熱證、實證、瘀血證及某些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痤瘡、丹毒、扭傷、乳癰等。 5.留針拔罐法 【定義】: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5~10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后出針。 【結語】:拔罐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于風寒濕痹、肩頸腰腿痛、關節痛、軟組織挫傷、傷風感冒等,此外還可用于防病保健、預防疲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