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一次幻覺比發現一個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 路德維希·伯爾納 有人說,賺錢容易,守財難; 有人說,從窮到富最艱難。因為馬太效應,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羅斯柴爾德如此闡述成功的必要條件:
然而,本文既非講如何賺第一桶金,也不是說怎樣實現財富保值增值,而是瞄準這兩件事情的“共同敵人”: 爆掉。 投資最大的秘訣就是活下來,不是勝者為王,而是剩者為王。 本文標題也許會引發讀者的兩種閱讀好奇: 1、一個人一生如何實現富一次? 2、一個人為何一生只用富一次? 同時,“一生只用富一次”這句話,也勢必因為其朗朗上口,而付出惡俗雞湯的代價,被相當多人理解為: 我這輩子和(hu)一把大牌就夠了。 有趣的是,這句話并非完全不對,但若以此為目標就完全錯了。 本文的A部分,講了幾個“一生只用富一次”的正面與反面故事。 本文的B部分,總結了“爆掉”的5種可能形式: 1、你自己爆掉; 2、你身邊的人爆掉; 3、你的職業生涯爆掉; 4、你的財富爆掉; 5、你的精神世界爆掉。 你要做的,就是降低以上5種可能發生的概率。 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會告訴你,與其追逐得到財富,不如采用逆向思考,力求做到不“爆掉”,這么做難度更小,你實現財富和幸福的確定性會更高。 本文的C部分,總結了本國人民經常陷入的10個投資大坑。 投資并無秘訣。本文的D部分,介紹了幾個靠譜的基本原則。 本文的E部分,探討如何實現“持久富足”。很多超級富豪不僅會賺錢,而且愛思考,我研究了那些偉大的榜樣,將他們的智慧梳理出來,供自己學習,也希望對你有用:
A部分 只富一次 1 微軟憑什么 重回全球市值第一? 微軟曾被視為“僵尸股”,長達十年公司市值原地不動,維持在2000億美元左右。在此期間做搜索干不過谷歌,做手機大敗而歸,在大家心目中,屬于這家公司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但是不知不覺間,微軟在前不久市值超越了蘋果,再次奪回了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寶座。秘密何在? 微軟2018年財年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包括三塊: 1、第一塊業務叫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賺了360億美元,其中的大頭來自于我們熟知的Office 365云端化軟件。 2、第二塊業務叫做Intelligent Cloud,賺了320億美元,核心是Azure企業級云服務。 3、第三塊業務叫做Personal Computing,賺了420億美元收入,這一塊是微軟傳統的個人電腦業務,包括了個人電腦中的Windows云端服務。 有沒有發現,微軟靠的是把過去的軟件服務搬上了云端。 正如蓋茨對微軟新CEO薩提亞工作的評價: 是刷新,而非與過去的完全決裂。 用“移動為先、云為先、AI戰略”去刷新我們看起來快要成化石了的Office和Windows。 這便是厲害公司的秘密所在: 只要沖上潮頭,只要別亂來,只要適當地順應時勢,他們就能夠滑翔很久。 還記得比爾·蓋茨第一次當世界首富是哪一年嗎?有沒有感覺他當了好多次了?雖然他賣了大部分微軟的股票,并且大舉做慈善,但似乎錢總也捐不完似的。 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一旦富起來,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富很久。 2 最聰明的高手 為什么破產? 長期資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了。包括兩位諾獎得主在內的超級夢幻團隊,利用一種看起來極為高明的套利方法,迅速賺了很多錢,然后又破產了。 即使是巴菲特,也對此表示不可思議,為什么呢? 第一,他們的智商高得不得了; 第二,他們這 16 個人都是投資領域的老手,加起來有三四百年的經驗; 第三,他們大多數人幾乎把自己的整個身家都投入到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約投了幾億美金。 他們用的套利方法看起來既聰明又安全,只有極小概率的風險會出事兒,在精確計算的基礎上,長期資本用了較大的資金杠桿。 俗話說,每天都有百年不遇的事情在發生。在大賺4年之后,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地球上最聰明的投資團隊破產了。 假設給你一把槍,里面有1萬個彈倉,其中只有一個里面有一顆子彈。把槍對準你的太陽穴,扣一下扳機,你要多少錢? 巴菲特說,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干。 長期資本玩兒的就是這種游戲。萬分之一是極小的概率,然而一旦發生,卻是致命的。
巴菲特提及一本爛書,有個很有趣的書名: 《一生只需富一次》。
看起來道理很簡單,然而我們看看過去這些年,又有多少“首富”可以善始善終呢? 前天看到一個2018年還在富豪榜上的人,因為欠了4000萬高利貸,被迫拍賣近15個億的銀行股權。 這就是所謂: 為自己不需要的“更多財富”,而押上自己輸不起的東西。 3 他搶了李嘉誠10個億 但沒去買長江實業的股票 這是一段傳奇往事。在綁架了李嘉誠的兒子之后,張子強只身去李家談判,開價20億。 李嘉誠對此事的應對,可以寫入超級富豪教科書。有三點令人難忘: 1、談判。李嘉誠當場答應對方開價,但稱現金沒有這么多,只有10億港幣。雙方最后以10億3800萬成交。 2、銷售。臨別前,首富對綁匪說:你可以買點我們公司的股票,保證你家子孫三代不愁衣食。 3、復盤。多年以后,當記者再次問到兒子被綁架,為何如此冷靜時,李嘉誠說:
結局世人皆知。李超人繼續當了很多年超人,而綁匪很快花完了10個億,不久后身首異處。 綁匪是個極端樣本,但很好地論述了本文開篇一句有點兒繞口的話: 懂得“如何富一次”,和懂得“如何只用富一次”,非常非常不一樣。 美國的統計數據,中了彩票頭獎的人,大多結局不妙,有些人甚至不如不要中獎。 亨利·考夫曼說過一句話:“破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一種是什么都知道的。” 如果說長期資本的聰明家伙是因為“什么都知道”而破產,發了橫財的人,難免會因為“什么都不知道”而破產。 4 難道窮人不該博? 難道人生不就是精彩紛呈? 有人會開啟“杠精模式”了: 難道窮人不該博嗎? 沒錯,華爾街那幫混蛋為了多賺一點兒,而虧掉自己的幾個億本錢,的確很蠢。但是如果口袋里空空如也,不博一下,又怎么有機會呢? 窮人和年輕人更應該“敢賭”嗎? 不應該。 搏擊和博彩是兩回事, 拼搏和搏命也是兩回事。 年輕人尤其不該賭,原因有四: 1、關鍵在于“正期望值”; 很多文章喜歡說要做大概率獲勝的事情,這也不對。確切說,是要做“正期望值”的事。(請看《被蠢人、窮人與聰明人放棄的“概率權”》) 只有在正期望值的領域,拼搏才是有意義的。 對于沒錢的人,你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創新活力,其實也是本錢。 2、每個偉大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如果不能從零到0.1,就永遠沒機會從1到一個億。 你需要一個雪團,才能滾大一個雪球。 3、自暴自棄會上癮; 去賭場里迅速輸掉口袋里最后幾塊錢,過把癮就死,這樣的人很快會成為職業韭菜。行為習慣會融入血液,最終鑄就了宿命。 4、陷入“稀缺”的泥潭。 猴子賭苞谷,和猴子扔苞谷沒什么區別。于是“窮人”便永遠處于稀缺狀態,無暇思考未來,更無力為未來布局,每天都在應付眼前的窘迫。 即使如投資專家所言,年輕人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例如可以配置更高比例的股票資產,但也不能去炒消息股,而是該采用理性的、長線的價值投資,或者是定投多元化的指數基金。 戰略上可以大膽,但戰術上不能亂來。 以我下圍棋的教訓來看,在局部沒把握的地方去拼,純屬自尋死路。 還有人會說: 難道人生不就該精彩紛呈嗎? 你看lady Gaga不也在奧斯卡獲獎典禮上表達了,趴下怕什么,我趴了這么多次,不照樣來到巔峰? 王石用巴頓將軍的名言評價褚時健: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這些勵志名言都對。然而lady Gaga并非經常被打趴,她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甚至連螺旋都沒有,只是在爭議聲中穩穩上升。 而褚時健和馬斯克這類人,其內核價值就是他們的個人。他們暫時的破產,并不會殃及內心世界的資產,甚至不會殃及他們的外部財富關系網絡。 但這類人在世界上太罕見了。即使他們的天賦白送給你,你也未必愿意要。 B部分 防爆指南 1 “防爆指南”之一 你自己別爆掉 有人寫文章說,價值投資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讓人長壽,89歲的巴菲特和95歲的芒格,還有別的諸多例子。 但事實可能是,長壽成就了價值投資者。 只要活得夠久,就會有更多可能性。 為了實現這一點,你需要做兩件事:避免自己太早掛掉;活得更久。 這個世界讓人太早掛掉的事情,幾乎都被統計學算出了概率。下面是一個人一生中掛掉的可能性(據說來自美國的保險公司,數字有待核實):
你要做的是,從降低較大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入手,例如多運動,注意飲食,防止心血管病,立即戒煙,等等。 就像芒格說的,如果我知道哪里會讓我死掉,我就不去那些地方。 除此之外,就是拉長壽命。 硅谷著名投資人彼得 · 蒂爾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個人計劃: 活到120歲。 具體策略有:
傳奇人物索普從上學時起就應用化學、生物學、醫學等知識保持自己的健康狀態,80多歲時還像30多歲一樣矯健。 今年85歲的他依然運營著自己的對沖基金,每天鍛煉,服用各類藥品,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降低自己肉身的衰老速度,更是為了提高他的死而復生的概率。 索普計劃在去世后將身體冷凍保存,等科技足夠發達時“復活”。 他認為該項賭注獲勝的概率是2%。 索普是這個世界上最懂概率的人,他一路戰勝了賭場和股市,是量化交易的鼻祖。 那么,他為什么押注于一件小概率的事情? 盡管只有2%的可能性,但是一旦發生,回報是極大的。所以這件事“期望值”為正,而且數值極大。 就像帕斯卡的“上帝賭注”。 2 “防爆指南”之二 別被身邊的人炸到 兩句話:
照顧好自己身邊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遠離那些會炸掉的人,除非他們是你無法切割的親友。 我們的文化崇尚以成敗論英雄,所以“能人”無需受到道德的束縛。跟著大哥有肉吃,利益大過是非。 然而根據巴菲特和我的經驗,幾乎從來沒有從與“爛人”合作中得到任何東西,除了教訓。 而且爛人還有一個特點,即使你不斷妥協,希望與其建立某種“這樣你可滿意了吧”的平衡,也只會招致對方“原來你丫是個軟柿子”的步步緊逼,絕不收手。 更不消說那些會“炸掉”的人。不管這類人多聰明,多能干,多有關系,一旦炸掉,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3 “防爆指南”之三 別讓你的職業生涯爆掉 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 你的職業應該是能帶給你快樂的。 理想狀態是:你干工作干不累,工作“干你”你不苦。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就像涮火鍋一樣,你應該不斷往自己的職業火鍋里加湯加料加熱。 4 “防爆指南”之四 別讓你的財富爆掉 你要努力讓“富一次”和“只用富一次”變成一件事情。 5 “防爆指南”之五 別讓你的精神世界爆掉 李佛摩是被不少中國投機客崇拜的偶像,盡管他最終自殺。
李佛摩曾有句名言:“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 他認為,“投資人必須提防很多東西,尤其是自己。” 他隨時自省,因為“市場永遠不會錯,只有人性會犯錯”。 懂得很多道理,也利用這些道理富了好幾次,然而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李佛摩死時還有500萬美元,那時的美元相當值錢。盡管他多次從破產中崛起,但是最終他的精神世界崩潰了。 C部分 投資大坑 本部分,總結了本國人民經常陷入的10個投資大坑。 1 “投資大坑”之一 饑餓感 小時候我從襄陽回武漢鄉下老家,途中需要兩天。第一晚到了武漢,投宿親戚家,第二天一大早天不亮再趕長途車,我被從窗戶塞進去,全家才勉強擠上去。 我們總是擔心擠不上車。 有人總結過去四十年的發財機遇,劃分邏輯就是第一波,第二波…… 信“康波”的人,精確至年份地執行著“忌破財、宜置業”的投資計劃。 我們總是擔心錯過某一波。 當某一波來臨,大家蜂擁而上,孤注一擲。 我們有種揮之不去的饑餓感,即使有錢了也無法抹掉。 在加拿大,做地產經紀的朋友講她客戶的故事。那位先生住著一棟大House,大冬天舍不得開暖氣,在家裹了件大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家孩子有次上一位加拿大老太太的輔導班,她租住在一棟漏水的老房子里,卻把花園收拾得生機勃勃。有次我看見她雇人運來一整車的花,種在并不屬于她的房子周圍。 中國人舍得買貴房子,買豪車,但如這位老太太般“大手筆”買花的,極為罕見。 我們過上好日子的時間并不久,饑餓感從骨子里影響著我們的投資價值觀與策略。 2 “投資大坑”之二 想暴富 世人皆有貪心,連“美元總統”格林斯潘也不能幸免。 格林斯潘被麥道夫騙走了30%的退休儲蓄(他買的基金投給了麥道夫)。他提起這件事時說,當初的回報看起來太舒服了。 麥道夫在中國不會有市場。10%的年回報率,作為一個騙子你不覺得慚愧嗎? 大名鼎鼎的橋水基金,其旗艦產品Pure Alpha在2018年的回報率為14.6%,超過了市場和大多數同行。30多年來,該基金產生了12%的平均年回報率。 戰勝市場是非常難的事情,但人們總是躍躍欲試。 但你會明白,要試圖擊敗市場,你的對手是像耶魯大學基金會這樣的機構。 通過投資指數基金,可以擊敗85%的投資者(美國的統計數據)。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選擇如此沒有想象力的方法? 從平凡到優秀難,保持優秀更難。均值回歸猶如地心引力般無處不在。 湯姆·彼得斯的經典之作《追求卓越》里,精心選出了43家最偉大的公司,該書出版后僅兩年,其中就有近1/3陷入了財務危機。 大多數卓越者會回歸“平均水平”。 暴富不易,連達到市場平均水平都很難。 3 “投資大坑”之三 太年輕 十多年前,我們地產公司賬上有些資金,財務就順手做點兒理財,打打新股。老外股東對此提醒到,打新股有風險啊。幾個中國股東說,打新股怎么會有風險?想打都打不到啊。 現在回頭看,真夠幼稚的。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都是市場經濟的新手,更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周期。 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經濟衰退。 2015年,大量高杠桿的投資者完全不知道風險是什么。 我們心底默認,經濟會一直高增長,房價會一直漲下去,股市突破 10000點不是夢。 我們沒有美國人的那種經歷:在 1929年10月股市崩盤之后,股票投資者用了整整 21年零 3個月的時間才使自己的收益趕上債券投資者。 美國散戶從90%降到6%,他們是如何被“消滅”的? 而我們的散戶還貢獻著80%的交易額。 4 “投資大坑”之四 忽悠多 看到一位“投資導師”在某書的序言里講:“要長線投資,不為短期利潤所誘惑,您才能真正賺到錢! ” 他舉自己學生“花”的例子:
3年時間從十幾萬到一個億,這是長線投資嗎? 節奏準確地由股票切換成房子,這不是人是神啊。 作為“投資導師”,該人講的故事,和他的主張風馬牛不相及。他所傳遞的投資價值觀,真會害死人。 5 “投資大坑”之五 想逆襲 如上面的故事,發大財、大躍進,大逆襲,是我們的財富文化中揮之不去的基調。 6 “投資大坑”之六 追ALL IN 《激蕩三十年》寫李書福說過這么一段話:
20多年里,他每次都把賺的錢“全放下”,賭到一個行業里。
在過去40年的高速發展中,最厲害的人大多來自奮不顧身的ALL IN者。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然而陣亡者更是數不勝數。成功者或許只是幸存者偏差。 普通人不要輕言ALL IN。 騰訊說ALL IN 2B,但其王者榮耀還在日入3.5億。 有人說,你是指下注的時候要講究策略嗎?我有凱利公式呀。 然而凱利公式必須是在期望值為正的時候才有用。 ALL IN的應該是一個人的激情、專注、專業,而非賭上自己的全部資產,押車押房子。 7 “投資大坑”之七 信秘方 投資沒有秘訣,即使偶爾有,也不可復制,并且迅速會失效。 投資無法預測。沒有人能準確地預測周期,即使你看準了某件事情必然發生,時間也未必站在你這一邊。 《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一書中寫道:
時間討厭你看穿它。 投資專家絕大多數是星座專家。 如《財富、戰爭與智慧》所寫:
該結論基于大數據的統計,包含了294名專家在多年中所進行的82361個預測。 搞笑的是,專家們所犯的大多數錯誤在于他們依靠直覺與情感啟發法做決策,原來即使是“大師”也沒有秘方,只是在亂扔飛鏢而已。 《專家的政治判斷》對此評論道:
結果是,那些專家中的幸存者,被視為大師,然后才開始畫靶心,總結成功秘方,這些秘方被散戶們奉為至寶。 8 “投資大坑”之八 “炒房教” 中國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信仰”房子永遠會漲的人了。 橡樹資本的創始人在《周期》一書中提及,阿姆斯特丹市紳士運河區經過 350年房價才上漲 1倍。 房價永遠會漲,是個傳說,而非事實。 房子在本國是個極其復雜的話題,買了的人嫌買少了不開心,沒買的人更不開心,到底該不該買房?何時買?何地買?房子和學校,是飯桌上的核心話題之二。 除非是有長期不錯租金回報的物業,否則房子應該以自住為主,尤其不應該加太大杠桿炒房。 即使長線看,房價幾乎都是上漲的,但有可能在周期性調整中,杠桿砸死炒房者,熬不到房價繼續向上。 2004年我去香港,看到滿大街天橋上都拉著廣告橫幅,寫著幫助負資產的人活命。 我們的炒房者,幾乎沒有經歷過一次回調,更不知道負資產的殘酷。 9 “投資大坑”之九 喜扎堆 韭菜是一種群居植物。 大家總是扎堆進,擠踏逃。 韭菜總覺得自己可以跟著莊家,割別的韭菜。 韭菜也知道一窩蜂是很愚蠢的事情,但聰明的韭菜認為自己可以提前跑掉。 然而如果你不能遠離瘋狂,就沒法先逃出去。在狂歡舞會上,音樂結束前沒人愿意退場。 南海公司1720年1月21日宣布其債務私有化計劃之后不久,股票價格從每股128美元暴漲至每股187美元,進而在一個月內上漲至每股300美元。 如下圖所示,人類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天才--牛頓,在這個價位上將股票出售,獲得7000英鎊的合理利潤,但股票價格繼續上漲。 在股價達到頂峰時,牛頓又忍不住買回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他因此損失了20000英鎊。這筆錢放在今天是一筆巨款。 據說,在牛頓的余生中,只要有人提到南海公司的名字,他就會渾身發抖。 10 “投資大坑”之十 愛裝死 所有投資者都面臨著一個可怕而又很容易被低估的敵人: 通貨膨脹。 通脹的殺人力看似無形,其實殘酷: 如果通脹率為3%——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正常水平”,24年后同樣的錢購買力會削弱一半。 如果通脹率為5%,不到15年,購買力就會減半——而且再過15年后又會減半,變為1/4。 如果更高呢? 在經歷過幾輪割韭菜后,人們如驚弓之鳥。什么都不保險,干脆裝死。 然而你并不能回避現實。 活著就會冒一定的風險。 D部分 財富秘方 真正的理性在于避免系統性毀滅。 避免永久性損失,比一下子發大財要重要得多。 下面幾位可能是真正的大師,他們的觀點值得聆聽。 1 “財富秘方”之一 贏得輸家的游戲 投資界存在兩種投資者:
普通人想成為前者,最終只會淪為賭徒。 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應該加入“消極管理俱樂部”。例如多元化定投指數基金。 個人投資者應避開股票選擇的游戲,專注于資產的配置。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羅杰·伊伯森在報告中指出:
投資是贏得輸家的游戲。《贏得輸家的游戲》一書寫道:
例如,專業網球比賽屬于“贏家游戲”,獲勝方靠打敗對手獲勝;而業余網球比賽屬于“輸家游戲”,獲勝方獲勝則因為對手自己打敗了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少打壞球。” 投資也是一種“輸家游戲”,你必須遵循一條簡單的規則--避免錯誤。 查爾斯·D.埃利斯在《贏得輸家的游戲》一書中總結了“十誡”: 1、勿忘儲蓄。把儲蓄投資于你未來的幸福、安全和兒女的教育。 2、不要投機。如果你必須“投機倒把”來滿足情感上的渴望,那么你必須承認這是在賭自己的能力足以擊敗專家老手,所以,你會拿多少錢去拉斯維加斯和老手賭博,就把投機的錢限制在同樣的范圍內。 3、切勿以稅收為主要原因影響投資。 4、不要把住宅當成投資。把它當成你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住宅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工具,從來都不是。但是,住宅在促進家庭幸福方面必定是很好的投資。 截至2007年的30年間,美國房價每年上漲5.5%。其中,4.1%只是通脹指數。成本,包括稅收、保險和日常的保養達到3%。 5、不要從事商品交易。商品交易真的只不過是價格投機。這并不是投資,因為沒有創造任何經濟生產力或者價值。 6、別被經紀人或共同基金銷售忽悠了。 7、不要投資新的或者“有意思”的投資工具。設計這些工具往往就是為了“賣給”投資者,而不是讓投資者“擁有”。 8、不要僅僅因為你聽說投資債券更保守或者收益、本金都有保障就投資債券。債券的價格波動和股價相當,而且債券對于長期投資的主要風險——通脹的抵御能力很差。 9、把你的長期目標、長期投資計劃及財產規劃寫下來,并堅持到底。至少每十年要評估一次, 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歡欣鼓舞的時候,你可能就在危險的邊緣。消極失望的時候,要記住這是黎明前的黑暗,不要輕舉妄動。在投資方面,活躍的操作幾乎都是多余的。行動越少越好。 10、對于有定投計劃的人,應專注于指數基金。不要投資你自己的公司——盡管這個公司可能真的很好,因為自己在這家公司的工作收入,已經是“總體經濟組合”的主要配置了。 2 “財富秘方”之二 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自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 1、將股票看成相應比例的企業所有權; 2、在價格大幅低于價值時買進,以創建安全邊際; 3、讓兩極化的“市場先生”成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 4、保持理性、客觀和冷靜。 3 “財富秘方”之三 刺猬戰略 約翰·博格,先鋒集團的創始人與董事長,指數基金的締造者。 指數基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時代。先鋒集團旗下管理著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金。 博格認為自己的使命,是將復雜的投資進行簡化并將其引入成千上萬的美國普通家庭。其核心觀點是:
博格提出了10大投資法則: 法則1:記住均值回歸法則 均值回歸法則清楚地表明,通過考察歷史業績來選擇基金是非常危險的嘗試。過去永遠不能代表未來。 當股市表現完全脫離其基本面,或者落后基本面太多,均值回歸法則早晚會起作用。 法則2:時間是你的朋友,沖動是你的敵人 好好享受復利帶來的奇跡。給予你自己充足的時間,并牢記通脹的風險。 投資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就是被市場的塞壬之歌誘惑,引誘你在股票價格上漲時買入,在價格跳水時賣出。因為揣測市場時機是不可能的。 法則3:選擇最正確的基金買入并長期持有 投資者將要面臨的下一個嚴峻考驗就是在投資組合中選擇最恰當的資產配置方式。股票的目的是提供資產和收入的增長,而債券則是保持現有資產和現有的收入水平。 法則4:對未來保有現實的預期 股市中的投資收益,即股息收入加上盈利增長,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法則5:忘掉那根針,買下整個草堆 塞萬提斯說:“千萬別試圖在草堆中找一根針。” 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投資決定是正確的,可以分散風險和進行多樣化投資。當你認識到了找這根針有多么困難,只需買下整個草堆。 法則6:最小化莊家的抽成 投資者最好的機會就是擁有市場本身,并將莊家的抽成降至最低。 法則7:永遠逃不開風險 當你決定用現有資金來累積長期財富時,你必須決定的是你想要具體承擔哪一類風險。 無論怎么做,資金一直都會處于風險之中。 法則8:警惕最后一場戰爭 投資者不應該無視過去,但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某種特定的周期性循環會永遠存在。沒有什么是永遠存在的。 僅僅因為個別投資者堅持要“打完最后一場仗”,不代表你也要這么做。 法則9:刺猬會戰勝狐貍 古希臘詩人阿奇勞哲斯曾說:“狐貍多技巧,刺猬僅一招。” 刺猬,代表只知道一件大事的那類金融機構:保持長期投資成功的精髓是簡潔。刺猬廣泛分散投資風險,買入并長期持有,將成本控制在最低程度。 法則10:堅持到底 投資根本就沒有終極秘訣,只有最偉大的簡潔。這些投資法則都是關于基本的算術,關于最基本和最沒有爭議的原則。但是投資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它需要紀律、耐心、毅力以及最寶貴的品質與常識。 金融市場總是來回搖擺,你需要盡可能忽略那些轉瞬即逝的不和諧因素,將短期的變化與長期的情況分開。 E部分 持久富足 1 從“用腦袋賺錢” 切換到“用屁股賺錢” 首先,你要省錢,儲蓄。 其次,你要努力實現一些“在最差的時候還能給你掙錢”的救命稻草收入。 最好你的投資能夠如《原則》作者達里歐所說,構建十幾個獨立的收入流。 房產投資金額大,流動性差,反而令很多人被動地賺了大錢。因為換成股票,你不敢如此重倉,不敢加杠桿,而且漲一點兒早跑了。 這就是所謂“屁股賺錢比腦袋賺錢多”之一種。 巴菲特數次在給股東的信里提及個人的房產投資,他更看重物業的租金收入。 這倒是印證了某種觀點: 有錢人不是資產體量越來越大,而是現金流越來越多。 我們一生追求的不是做大做強資產體量,而是做大做強穩定、持續的現金流。 巴菲特說過“5288鐵律”:
這相當于每1美元賺了5288美元。 然而,用屁股賺錢的事情,更需要厲害的腦袋。 2 誠實是一種“策略” 而非一種美德 芒格說過:我們更多的是因為講道德而賺到了額外的錢。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說法適合我們。他沒有說誠實是最佳品行,他說那是最佳策略。 這句話有兩重含義,一是對外誠實,一是對內誠實。 如芒格所說:
對內誠實更艱難。因為自己是最容易騙的。 芒格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上說:處理不好“心理否認”是致人破產的常見方式。 諾獎得主卡尼曼認為:
人們喜歡騙自己,也擅長于騙自己。有位教授寫過一本論述人們為何容易受騙的學術專著,結果他竟然也是伯納德·麥道夫龐氏騙局的投資者。 即便不喜歡現實,也要承認現實。 3 能力圈和舒適圈的 黃金交叉點 你的學習也是要基于能力圈的,否則跨界只是個幻覺。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你從來沒有學過圍棋,試一下拼命學一陣子圍棋,看看你能夠達到什么水平。 走出舒適區,和走出能力圈不是一回事情。 一個人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舒適區,并不斷拓展。 要走出的,是自己的懶惰舒適區。 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很有價值。風險資本家弗雷德·威爾遜認為: “你取勝的唯一途徑就是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并堅持做你擅長的事情。” 查爾斯·D.埃利斯的觀點更有趣,他認為: 每個投資者都有一個能力區(你真正擅長的投資領域),和一個舒適區(能讓你保持鎮定和理智的投資領域)。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你就能明白自己需要在以上兩個區域學習哪些知識(見下圖)。 上圖中間重疊的部分是你的最佳區域,你最該專注的部分,在那里,你擁有所需的技能和情緒,能做到最好。 4 構建你的“兩眼”戰略 塔勒布說,牙醫比對沖基金經理更富有。 基金經理的收入是極端兩極分化、并且不確定、不可持續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做一名牙醫,然后在巴菲特年輕的時候買了他的股票。 這里的個人“兩眼”戰略,和塔勒布的杠鈴策略也有點兒像。 5 構建你的核心能力 一個人不需要用反彈來證明自己,但是一個人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科斯定律的一個重要含義是,一項有價值的資源,不管從一開始它的產權歸誰,最后這項資源都會流動到能最大化利用其價值的人手里去。 保護財富的最好方式是讓自己配得上這財富。 6 構建你的 個人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的概念是格雷厄姆的箴言,它永遠不會過時。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說:
什么是安全邊際?本杰明·格雷厄姆將“安全邊際”定義為“價格和預示的或經過評估的(內在)價值之間有利的差額”。內在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安全邊際反映了內在價值和當前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 打比方說,如果你要建一座能過10噸貨車的橋,這個橋的載重量最好是20噸甚至更高。 格雷厄姆說安全邊際的目的非常簡單:“實質上,安全邊際的功能使得準確預估未來成為多余。” 塞思·卡拉曼將格雷厄姆價值投資體系簡單描述為:在安全邊際許可的低價時買進,然后等待。 是否意味著要極端保守呢?并非如此,這是一種財富洞見,綜合了這個世界的基本智慧。 不僅是財富,你個人也要有非常厚的安全邊際。 7 黑天鵝的正面應用 在不確定性的世界,概率思考是一種基本能力。是否意味著要極端保守呢?并非如此,這是一種財富洞見,綜合了這個世界的基本智慧。 投資是一種運用概率的活動,所以其他概率博弈的經驗可能會對投資有所助益。 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澤克豪澤是一位橋牌高手,他說道:
很多人因為極小概率的“黑天鵝”爆掉,但也有人可以正向利用黑天鵝賺錢。 據說當時塔勒布管理的對沖基金 Empirica,從“ 9· 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的市場大跌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以下來自一本書的序言:
8 從“頭牌”到“媽咪” 有篇文章寫一位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厲害了一輩子,最后還是掛掉了。 為什么水平又高,又有實戰經驗,對風險也有極深的理解,還是會爆掉呢? 除了“均值回歸”,還因為對沖基金經理是一種類似于選美和拳擊的職業。 拳擊手的宿命就是被擊倒。 所以,想脫離角斗士的命運,必須實現從“頭牌”到“媽咪”轉換。 例如老而彌堅的“賭徒”索羅斯,他換麾下的基金經理如換衣服。 投資天才斯文森的成功,除了科學的投資戰略,也有他挑選基金人才的眼光。 2003年哈佛經濟學家JoshLerner的研究表明:耶魯捐贈基金在過去五年中一大半的優異表現都得歸功于所挑選的基金人才。 人生如賭場,你要過成“賭場”,而不是當個“賭徒”。哪怕你很厲害,也有失手的一天。 成功的企業,某種意義上都是開設了一個賭場,而非拼命做選美或拳擊冠軍。 9 制定你的長期路線圖 你需要長期而偉大的路線圖。 在投資方面,時間就是阿基米德的杠桿。 投資的時間長度,衡量和判斷投資結果的時間段,對于任何一項投資都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制定正確資產組合的關鍵。 《贏得輸家的游戲》寫道:
10 實現人生的持久性知足 有些人喜歡賭博,并非是愛上發財,而是愛上了賭場。 財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貪婪會養成一種自毀型人格。 比較是萬惡之源。因為你的頭上永遠有比你更富有的人。 人生的持久性知足,往往是與財富無關的。 大學畢業的時候,在給同學的留言本上,關于“職業理想”這一欄,我寫道: 有錢去做與錢無關的事情。 惟有“與錢無關的事情”,方能實現人生的持久性知足。 而適當且牢靠的財富,可以保護“與錢無關的事情”。 要實現以上理想,一個人一生只用富一次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