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突圍:探索非物質化的人生新境界 中國人習慣于講道理,西方人習慣于講真理,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特質性差異。不過,正因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有了“智慧出有大偽”的真理多元化爭議。人類世界的矛盾分歧和戰爭沖突,就源于講道理和講真理的多元化紛爭。 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中國式有無相生的陰陽概念,就對應著西方表達范式的物質與意識。事實上,不管是講道理還是講真理,都是人類主觀意識能動性的文化創造。因此,便衍生出了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概念。當人們用精神心理學的非物質文化視覺,再來觀察分析自身的潛意識時,卻又忘記了自己的動物本性。只是因為人類能夠運用語言表達工具,就會把動物世界誤認為是人類社會。 譬如,動物只是生活在物質需求層面。滿足了維持自身生存的本能欲望后,就會從“生理需求”發展到“安全需求”,這也是動物保障自身安全、避免既得利益遭到威脅的本能。同時,還會產生“情感需求”。這就包括“友愛需求”,即動物同類相互之間的關系融洽和友誼忠誠。也包括群體“歸屬感需求”,即每個動物都需要有歸屬于一個種群的認同感。這時,只有各個山頭的“猴王”或“虎大王”,才會產生“尊重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地位穩定,要求自己的能力和權威得到群體內外的承認。 基于以上動物本能需求,就產生了動物世界弱肉強食愿賭服輸的生存競爭,也就形成了叢林法則的金字塔型食物鏈。只有“贏者通吃”的“王中王”,才可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也是動物世界最高層次的需求。 看到這里,人們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難道不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嗎?沒錯,這正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然,也有人認為,馬斯洛離開社會條件、離開人的歷史發展以及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結構,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學說,即人的本質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結論就難以適合其他國家的情況。 顯而易見,正因為動物只是生活在物質世界層面,所以就必然會陷入物欲橫流的叢林法則食物鏈周期循環。西方心理學家和市場經濟學家,同樣生活在這種物欲橫流的物質世界層面。由此形成的“自然人”和“理性人”假說,也就導致了人類世界叢林法則經濟食物鏈的惡性周期循環。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天之道”,就是抑強扶弱“損有余而補不足”。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獸之道”,便是弱肉強食“損不足以奉有余”。 所謂“知常曰明”,就是能夠感悟非物質世界的“天道”。否則,便是“不知常妄作兇”,也就必然會迷失在物質世界的“獸道”輪回。至于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云云,只不過是“獸亦有道”的科技創新和理論創新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