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 一個人的三觀是怎么慢慢變化的?一開始,離不開他的生活成長環境。就像我的父母,沒怎么讀書,后來做了點小生意,他們的世界里關心的都是今天材料價錢漲了還是降了,今天掙得多不多…… 后來,大都是在閱歷中積累的。就像極其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很健談,那是因為在他載客的年年歲歲里,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客人,見證了城市的日新月異…… 但我,沒有受到原生家庭太多的影響,因為在我讀書的二十幾年生涯里,喜歡在書里思考,我的思維、觀念也早就與我的父母有所不同,根據自己的是非判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我經歷過愛看言情小說的年紀,也得到過閱讀的快樂,但都是極其短暫的一笑而過,基本沒給我留下想要深層次思考的念想,惟有一番幻想。 然而,一本書卻打開了我閱讀名著、感受好書的大門,對我的人生三觀有啟發式作用,這本書就是世界經典名著《飄》。書中的一句話:“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著也不能使人尊貴”至今對我影響深遠。對書中描述的人生、友情和愛情,我更是感觸頗多。 后來,我根據自己的閱讀口味,讀了《紅樓夢》、《邊城》,有生澀難懂,很慚愧自己或許讀得不精不深,但這些書都給了我思考,《紅樓夢》里的人情世故,《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感嘆于人生的善惡始終,生活的起起落落,不禁安于平平凡凡的一生。 你看,也許讀書并不會直接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但它會在潛移默化中浸潤、滋養一個人,使之擁有良好的心態,讓你的素養、格局、思維與眾不同,也讓你的人生體驗更加豐富。 工作后,看的書籍也廣泛了,不再局限于女性視角,愛上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從中獲益頗多。工作后,人的處事、性格都或多或少有變化,領導、家里人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少說話、多做事”。 是呀,沉默并不是無能的表現,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說話的人太多了,說的都對嗎?王小波說,沉默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我想,沉默是為理性提供了一個氛圍,話語并不是思維的樣板,思維是將吸收到的話語理性加工。 這樣的認知,讓我在工作中,該講話的時候要講得體的話,不該講話的時候多思多想,或許達不到在高山上靜觀眾生,卻讓我靜心、順心、開心。 一個人走過的路有限,王小波的年代我當然沒有經歷過,但是看書讓我站在他人的肩上看世界,用讀書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感去讀書。 (江蘇溧陽市局 王雅芳/文)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讀書,是一種心靈深處由內驅力牽引的力量。書本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秀靈;學倫理可以明廉恥、知榮辱、辯是非,都是對生命的升華和塑造完美的個性,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中國人篤信“腹有詩書氣自華”,要想才華橫溢、文質彬彬、出口成章,讀書是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的錦囊。 西漢劉向曾言:“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讀《論語》,它是一面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行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讀《十萬個為什么》,彌補我們知識的欠缺,消除疑惑,從而拓展眼界,開闊思維。讀《不抱怨的世界》,教會我一種生活理念——抱怨不如改變,讓我們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書籍帶領我們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促使人心向善,在書海里沉潛,體悟文字的真諦,采擷智慧精華,完善自我,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螢囊映雪等勤奮讀書的佳話流傳至今,古人對知識的渴求達到了一種巔峰狀態,他們瘋狂讀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宋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一句便將讀書之益處道來,讀書熔鑄人的風度和氣度,彰顯個人的獨特魅力。 讀書之樂樂陶陶。書的世界多姿多彩,足不出戶,便可游歷千山萬水;素未謀面,可以促膝長談;身不離謀飯之地,而神思天地,心鶩四海。讀書能識天地宇宙之大,曉人生歷程之跌宕起伏;能上溯遠古,下及未來;能使人有自知之明,使人廣善布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溯天外云卷云舒。徜徉于書海,個中趣味,親歷方可品嘗到。 讀書,改變的是人生的寬度,是熏陶,是感染,更是教誨。 (廣東中煙 李慧/文) ![]() ![]() ![]() ![]() ![]() 有些人總認為,走出校園后,再讀書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那既枯燥無味,也耗費時間。 但我總是認為,一個人讀過的書,都藏在他的氣質里,晃動在舉手投足間,躲在一言半句中。隨著日夜的積累沉淀,藏進骨子里。 讀書,給了我溫柔的心。 我讀過席慕蓉的《寫給幸福》。這個幸福的女人,用她那滿腔柔情,隨著娓娓道來的文字,一點一點裝進了我的心里。我置身的世界、悄悄奔走的時光,也變得柔軟可親起來,向我展示著充滿愛的世界,教我如何敬天、惜物、愛人,幫我營造溫柔善感的情懷,來享受山河人世的真美。 讀書,讓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年少迷茫期,讀劉墉的《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在紛繁的人世間,終于找到了堅定的坐標——用知識和智慧武裝心靈,我行,我能,我會更好。在戀愛枯萎期,讀《獨支蒼穹》,明白了獨舞未必不成妍。在育子恐慌期,讀《卡爾威特的教育》,才把教育大計細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中,陪孩子一起快樂地長大。 我太喜歡和依賴那些文字帶給我的心靈撫慰和溫暖感動了。 我身邊也有一些人,他們每天讀書,就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可能是因為常年讀書的緣故,通常他們性格溫和、情緒穩定、抗壓能力強,仿佛任何困境都無法輕易擾亂他們。 讀過的書,給了他們一個無限大的世界、無限好的世界。 于我,也驚喜地發現,在時光如梭中,我越活越有滋味,越活越有勁頭。 讀書,不只是追求文字之美。那些過眼入心的文字,把我生命中的無數情懷,深深地觸動和喚醒,去感受這世間隆重而豐厚的美;把我內在的“小宇宙”修煉得越發穩定強大,有力地經營著我的人生,讓我深深地愛著生活,愛著純凈的自己。 花影婆娑中,江山日月,過去、現在和未來,皆納于懷抱。在這樣深遠而安穩的人世,有書為伴,我是多么幸福。 (安徽阜陽市局 梅園/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