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一味中草藥,用途十分廣泛,大多數中藥方劑中都少不了這一味甘草,故而有“十方九草”之說。《神農本草經》稱之為“美草”、“蜜甘”,列為上品。遠在晉代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甘草是解毒良藥,可以“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甘草在應用時,一般不起主要治療作用,它的任務是幫助“君藥”發揮作用,并能減輕一些藥物的毒副反應,使方中諸藥同舟共濟,驅除邪患。古人謂:“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雖然如此,若配伍應用失當,甘草則當和不和,當解不解,增藥之毒,助邪肆虐。正因為此,甘草又有藥中“和事老”這毀譽參半的稱號。 一、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是最常用的中藥藥材之一,大部分中藥藥方都搭配了甘草,因為其性平,藥性和緩,與寒、熱、補、瀉各類藥物同用,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有調和百藥的作用,故而不少人多習慣在中藥處方中加入甘草,且將其稱之為是中藥中的“國老”。 如《傷寒論》中有用甘草與黃芩、黃連、干姜、半夏等同用,以協調寒熱,平調升降。 二、改善中藥湯的苦味 中醫上有“十方九草”的說法,也就是說大多數開的中藥方子里都會加入甘草,這是因為甘草的味道微甜,而很多中藥的味道是較苦的,添加適量的甘草進去能調和其中的苦味,改善中藥湯的苦辛味道,同時還不影響整道藥方的功效,比放糖要好得多,這也使得甘草在中醫兒科處方中用得比較多,就是因為孩子吃藥怕苦的原因。 三、緩解藥物毒性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甘屬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溫中”,而由于中醫認為凡毒遇土即化,因此甘草有“九土之精”,能解所有藥物或食物毒性的作用。 如《傷寒論》中用甘草與附子、干姜同用,可防溫燥傷陰,還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將甘草與大黃、芒硝同用,可緩其峻下之勢,使瀉不傷正,還可緩解大黃、芒硝刺激胃腸引起的腹痛。 四、有補虛止咳的作用 常開的中藥方有兩類:一類是咳嗽痰多方;另一類是補虛補氣的方子,而在兩類方子中甘草均有起到相應的補虛止咳作用,如《傷寒論》中用甘草與人參、阿膠、生地黃等補氣養血藥搭配,治療氣血兩虛的癥狀;另外甘草歸肺經,有祛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寒熱虛實多種咳喘,有痰無痰都有效,如治風寒咳喘,可配伍麻黃、苦杏仁食用,搭配半夏、茯苓可用于濕痰咳嗽等。 甘草藥性雖平,但也有其配伍禁忌,如以下情況下就不適合加甘草: 1、藻戟遂芫俱戰草 根據中藥“十八反”的說法,甘草反甘遂、京大戟、紅大戟、海藻、芫花,也就是說甘草是不能搭配上述五種藥材的,否則會危害健康。清代名醫徐靈胎說:“誤用致害,雖甘草、人參亦毒藥之類也。” 2、濕病忌用甘草 《湯液本草》明確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者所宜。”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凡因濕所致的嘔惡、痰飲、中滿、水腫等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飲的五苓散等。 3、急證少用甘草 歷代醫家公認甘味藥性緩而善守,甘草為甘味藥之代表,其甘緩柔潤之性,決定了它在急證運用中的局限性。以《傷寒論》為例,陽明急下三證、少陰急下三證,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氣湯,意在避其甘緩,急下以存陰。 4、腎病慎用甘草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靈樞·五味》篇提出:“腎病禁甘。”仲景宗此訓,創制溫補腎陽的腎氣丸即不用甘草,后世醫家據此而衍化的腎病諸方,如濟生腎氣丸、右歸丸、左歸丸、錢乙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未用甘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夠促進水、鈉潴溜和排鉀增加,長期大量應用甘草,會出現水腫、血壓增高、血鉀降低、四肢無力等假醛固酮癥,因此腎病不適合用甘草的。 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