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上位可以說是一部傳奇史,從一個小小的宮女成功成為女皇帝,在唐朝的基礎上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讓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則天稱帝之后,為何不待在當時的首都長安,而一定要去往洛陽,將這里定為都城呢? 當然有人認為,武則天開辟的是“周”王朝,既然是新的王朝,那么就應該選擇一個新的都城,這才能顯示出新朝的氣象。不過更多的人并不認同這種說法,武則天遷都洛陽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 原因之一:懼怕死去的蕭淑妃 司馬遷在主編《資治通鑒》之時提到過這個原因。當年蕭淑妃曾經是唐高宗最為寵愛的妃嬪,這讓唐高宗的原配皇后王皇后十分不悅,一直想要找個辦法來對付蕭淑妃。而就在此時,王皇后知道唐高宗與正在遠在感業寺做尼姑的武則天暗通款曲。于是便心生一計,將宮外的武則天接回到宮里來,利用武則天與蕭淑妃爭寵。 王皇后這一招可以說是引虎驅狼,武則天入宮之后的確是分走了蕭淑妃的寵愛,但是王皇后忽略了武則天的野心,她根本想不到武則天受寵之后會連自己一起拿下。在后宮爭斗當中,王皇后與蕭淑妃都敗下陣來,最后都被武則天給害死了。蕭淑妃在臨死之前對武則天破口大罵,說來世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老鼠,前來報復武則天。 而在這之后武則天便整天做噩夢,夢見蕭淑妃與王皇后的鬼魂前來索命。武則天也變得非常怕貓,所以下令宮中不能養貓。而武則天為了尋求內心的安寧,所以選擇遷都洛陽,離開長安這個是非之地。不過這個說法好像有些站不住腳,難不成武則天換一個地方待著就能擺脫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嗎?洛陽城中就沒有貓嗎? 原因之二:遠離李唐宗室勢力 武則天是女人,還篡奪了李唐皇室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這樣的事情在當時可以說是大逆不道,自然反對者眾多。而武則天清除反對者的手段極為殘酷,她任用酷吏羅織各種罪名殘害反對者,周興、來俊臣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酷吏,大量官員折損于他們之手,可以說令人聞風喪膽。 而這其中受牽連最多的應該就是李唐皇室成員了,大量的李唐皇室成員被迫害,就連武則天親生的兒子們也未能幸免,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各種反對武則天的叛亂出現了不少,這讓武則天疲于應付,于是她想到了遷都。 在武則天走上統治舞臺之前,大唐王朝已經被李家人統治了幾十年了,世家大族大多站在李唐皇室這邊,朝中大臣們也大多世受皇恩,效忠李唐皇室。而李氏宗族勢力更是盤根錯節,即便是武則天費盡心力,也很難徹底根除。 但是洛陽就不一樣了,這里同樣是古都,自古以來就是極為適合建都的地方,文化、經濟興盛,地理位置重要。東漢、曹魏、西晉等多個朝代都曾經將洛陽作為首都,諸多的帝王在這里成就屬于自己的霸業。 相對于長安來說,這是個新的都城,武則天同樣可以在這個新的都城當中開創屬于自己的霸業。而盤踞在長安的反對勢力們鞭長莫及,搗亂的人也就少了,這對于武則天實施自己的統治是有好處的。武則天在遷都洛陽之后便將這里改為神都,她也想利用這個名字告訴眾人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 原因三:長安作為首都已經是超負荷運轉 一個城市的人口如果太多,城市容納不下,基礎設施跟不上,那么這個城市是要出問題的。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之一,吸納了大量的人口。唐朝對外政策比較開放,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外國人都來長安居住,幾十年的盛世,長安城一片繁華景象,導致長安城的人口數量激增。而長安城的基礎設施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所以武則天選擇遷都到洛陽,躲避長安因人口暴增帶來的弊端,一個新的都城,可以任由武則天來規劃建設,而洛陽也因為都城的便利,成為了另外一個繁華大都市。后來李唐皇室光復,首都再次回到了長安,而洛陽儼然已經成為了陪都,成為了另外一個不遜色于長安的城市。 安史之亂之后唐朝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在中晚唐時期,皇帝們也會遷都到洛陽。因為長安人口太多,城市的基礎配套設施難以維持,就連飲用水與糧食都很難供得上。等到飲用水與糧食充足了,皇帝們再返回長安,可見洛陽在當時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武則天遷都洛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與經濟的考慮,而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繪聲繪色描述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遷都原因,不過倒是給后世評價武則天增添了許多的談資。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