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失,而延安依然永恒。 記憶遠去,而延安依然美麗。 從戰火紛紛的年代到風和日麗的日子,從昨天的延安到今天的延安,延安的故事一直在延續,歷史從來沒有停止過講述,關注的目光從來沒有移開。一群人來了,一群人又走了,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精神磁石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人,四面八方的人,朝思夢想的人。 從楊家嶺的窯洞,到棗園的燈火,從清涼山上的電波到鳳凰山麓的秋色,延安從來沒有離開過歷史的舞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精神的質問,從來沒有遠離過心靈。春天,延安是紅色的,還是綠色的,鳥語花香之下還有偉人的腳步,草木蔥蘢之下還有小米的馨香與綿長。夏季,延安是炎熱的,還是清涼的,土窯洞里絲絲涼意還在浸過一種思想,一種信念,一種使命。秋天,延安是沉甸甸的,還是笑吟吟的,它革命的果實還掛在枝頭,照耀中國的旅途,輻射中華兒女的心靈。冬天,延安是白色的,還是透明的,一場大雪從《沁園春》里洋洋灑灑,落在北國的土地上,滋潤了一個饑渴的中國。 延安是甜蜜的,也是苦澀的,是青春的,也是勵志的。抗戰開始后不久,日寇就把報復的目光投向了延安。1938年 11月下旬,日寇的飛機兩次大規模轟炸延安,使這座山城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據1946年《解放日報》的報道,抗戰期間,日機共轟炸延安17次,造成經濟損失達28億多元。然而,歷經每一次苦難延安都堅強地站立起來,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那些傷口慢慢愈合,那些苦澀微微顫抖。如今,我們再一次來到延安,會用手去慢慢撫摸它上面的風塵,告誡自己: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 歷經滄桑,寶塔山還如此堅挺,延河水還如此清冽。有些人激動地留下了熱淚,有些人幸福地捂住了胸口。千遍萬遍呼喚您,母親延安就在這里!詩人賀敬之多次來延安,每一次都熱血沸騰,詩涌筆端。是啊,一種記憶永遠也抹不去,一種情懷永遠也帶不走,一種折返永遠在進行,一種追尋永遠在路上。 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用延安精神發展延安。這是一個時代的強音,這是一種歷史的呼喚。是啊,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精神印記和恒久不變的精神瑰寶,它永不褪色,也永遠激勵著新延安的今天和明天,乃至未來。在新的歷史時期,經常吮吸延安精神,肌體就不會“缺鈣”,意志就不會“疲軟”。在延安精神的激勵下,延安人正在建設一個生態、文明,富裕、和諧的新延安,延安前行的腳步再次叩響歲月的回聲,延安的訴說再次喚醒盎然的春意。 唱一曲信天游豪情滿懷,舞一曲西北風斗志昂揚。民歌的延安,剪紙的延安,藍花花的延安,小米的延安,它是平面的,又是立體的,它是靜止的,又是沸騰的。當鴿子與雄鷹一起翱翔在延安的長空,它們的欣喜是同樣的,它們向下的俯瞰同樣充滿對一塊土地的敬仰與留戀。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他們來了,她們也來了,帶著同樣的憧憬,期盼和沖動。不分膚色,不論年齡,一旦來了,他們和她們就不會空手而歸。為什么我眼里滿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在延安,任何表達都是徒勞的,唯有敬仰永恒,信念永恒。 延安,充盈著詩情畫意! 延安,一座在歲月中升起的精神高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