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到樹下,才發現我們的渺小。我們扣下快門,才發現我們帶不走歲月。我們再次走近,才發現生命如此蓬勃而生生不息。
這棵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銀杏樹,它到達這里,就停止尋找,將生命壯美的樂章交付給美水的故鄉,這種依戀,使甘泉有了一種托舉的沉淀,讓我們,開始漫長的追溯。
 周日,天空剛剛好,陽光剛剛好,我們幾個心靈剛剛好。洛河是安靜的,沒有了夏日的喧鬧,但兩岸的玉米葉子被深秋簇擁著,行走在空闊的北方。我們走近這株千年銀杏,像從蒼茫人間走進時光的隧道,被吸引,被召喚,被一種磁場所左右。人非常多,臉上的風塵遮不住興奮,孩子與老人在樹下相偎,男人與女人在樹下相牽,河南,山東,北京的游客睜大好奇的眼睛,一位老外突然喊出了:very g○○d,把我嚇了一跳。
 這座寺院興盛于唐,與寺院東側這棵銀杏共同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樹齡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陜西省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銀杏樹高23米,樹圍6.25米,五人不能合抱。雖已逾千年,這棵銀杏樹卻依然蒼勁挺拔,枝葉茂盛,見證著白鹿古寺的千年滄桑。
白鹿寺又名白鹿禪院、眾寶寺,位于甘泉縣高哨鄉寺溝村東的白鹿塬上,距縣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臨洛河。清嘉慶本《延安府志》記載:“白鹿寺,唐大歷年建,后晉天福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叢林極盛。歷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內有白牡丹、銀杏,相傳唐時遺種,移植即枯”。 白鹿寺院占地2.4萬平方米,原有正殿6間、廂房18間,千百年以來,這里香火不斷,直到“文革”時,寺內各類建筑、雕像才被毀壞,成為現在的廢墟和瓦礫。上世紀80代初,在寺院內的一座枯井中,曾發現了許多珍貴石刻,均由縣博物館收藏。寺內現存三世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造像和石獅、石塔、石鼓、石碑等遺物。造像衣著簡單,通肩袈裟,多似氈服,有黨項族造像風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藝術的珍貴文物。
  雖然到了深秋,但銀杏葉還以綠為主色調,偶而有幾片黃透的葉子掉下來,像提前到達的書信,讓我們反復去讀,去猜測。多少年了,樹蔭越來越茂盛,枝條參差,旺盛的生命力令人贊嘆。秋風吹拂,兩片葉子會相互擊中,從頭頂發出天籟之音。它們在私語,這是一個千古的秘密。
朋友來甘泉,我一般推薦去白鹿寺,覺得這里有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對于甘泉,它的講述是真誠的和偉大的,它說服了每一顆來過的心靈。
我們圍著樹轉圈,像行走在朝圣路上,我們不時抬頭,用仰視接住自上而下的撫摸,是的,我們來了,就是幸福的。我拍了幾張照片發給遠方的朋友,她們嘖嘖,他們慕羨,我滿足了內心的虛榮,估計她們和他們今夜會失眠,為這樣一棵樹。
 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我們該謝絕唐朝的挽留了,我們在走出寺門的一剎不由得回頭,銀杏依然,寺依然,天空幾朵祥云聚攏過來,替我們守侯那金色的高地。
再見了銀杏樹,再見了白鹿寺,這么美好的一天,會讓今天的記憶芳菲,也會讓明天的腳步輕松,我們放下了一些,又帶走了一些,這比秋天還豐盈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