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上映有一段時間了,我才到電影院去看。以我總是慢半拍的節奏,這似乎也不算太晚。 那天是周末,放映廳里幾乎坐滿了人。這還真讓我有點兒吃驚,好多年來看電影都沒有這種盛況了。電影越來越小眾,是不爭的事實。在檔期,電影院只要賣出一張票就要放映的,我經常聽朋友說他們哪天看了個專場什么的,大家當笑話來說,也當笑話來聽。可是馮小剛不一樣,他的商業運作一向是成功的,不只是《芳華》。 在這之前,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影。有罵的,有捧的,有感動的,有惡心的,有憤怒的,有憂心忡忡的,有興高彩烈的……我從來沒見過觀點那么對立,那么分裂的一大堆影評。 《芳華》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都照出了自己心里的一些缺失和渴望。三俗的看見大腿,五毛黨看見反動,出身不好的看見壓抑和疏遠,反思文革的看見斗爭和批判,涉世不深的看見人際關系學,傷春的看見青春短暫,反戰的看見血肉橫飛,心眼好的看見患難中的愛情,社會學家看見社會分層的深化,哲學家看見真善美的背離,愛好陰謀論的看見隱喻和黑話,對文藝管制不滿的看見標準寬松的意外驚喜…… 兩個多小時,我看完了,手里的一筒爆米花還沒有吃完。說實話,沒感動也沒惡心,品品味道,總覺得有些不過癮。愛情、命運、社會、人性……或許馮小剛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而電影的表現形式又受限。總覺得哪一項都說得不夠透徹。 可能是因為我生得晚了一些,沒趕上那個時代,所以沒有深刻的共鳴。被時代的大潮挾裹的人們的命運,總是無力的。大江東去,作為一滴水,怎么會知曉自己的方向?其實不只是他們,我們也是如此。 馮小剛只是講了一個故事,他自己心里的故事。至于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你自己心里的事情。 所以,對電影《芳華》,我不評論。看完電影,我只想買本小說看,看能不能補上我心里的缺失。 |
|
來自: 新用戶21671hi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