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沉船10年后將徹底消失 撰文 / Hannah Devlin 翻譯 / 樂迪 原載2019年8月21日英國《衛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8月初,一支國際探險考察隊對泰坦尼克號沉船地進行了5次載人潛水器作業,拍攝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內部,并對該船的殘骸進行了再次測量和評估。這是近15年來首次有組織地對泰坦尼克號沉船進行大規模現狀調查,發現相比20多年前,沉船的狀態又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惡化。泰坦尼克號沉船位于北大西洋約3800米的深處,曾經富麗堂皇的巨型郵輪已接近被食金屬細菌、鹽類化合物和深海洋流徹底摧毀。
 探險考察隊中的泰坦尼克號歷史學家史蒂芬森表示,船長宿舍已完全腐爛。他說:“當年船長房間內的豪華浴缸,是泰坦尼克號愛好者最喜歡的物品,現在已經不見了,那里的整個甲板正在坍塌,浴缸已經移到了頭等艙內。” 來自探險考察隊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顯示,船頭部位覆蓋著大量蓬松的銹物,形成類似冰柱一樣的東西,里面的細菌正慢慢嚙噬著金屬。遠征科學家洛瑞·約翰遜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殘骸狀況會進一步惡化,這是一個自然消解的過程。”
1912年4月10日,號稱 “世界工業史上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的紐約,開始它壯麗的處女航。4月14日晚上在航行途中與冰山碰撞,然后沉沒,2224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500人喪生。自那晚起它一直沉睡在海底。 

在上世紀90年代對泰坦尼克沉船殘骸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探險考察中發現,它的主要部位斷成了兩節,互相距離600米。 在沉船殘骸現場,探險考察隊員的潛水器在海洋深處劃出了一個花圈軌跡,并舉行了一個簡短的悼念儀式,以紀念那些在一百多年前喪生的人。 該團隊表示,由于惡劣的天氣、強勁的洋流,潛水器要在殘骸周圍平穩航行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近4公里深,極度缺乏光線并具有強大壓力的海床上,泰坦尼克號殘骸的物理環境已不適合大多數生物生存。但此前的探險考察顯示,能“吃鐵”的微生物已經在船上安營扎寨了,它們在慢慢地將5萬噸的鐵板鐵器轉化為銹草,最終化解成細粉讓洋流帶走。這次探險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到2030年,泰坦尼克殘骸的成形部件將不復存在,悄然消失。 該團隊表示,他們對殘骸的消解速度感到驚訝,“泰坦尼克號終將回歸自然”。資助這次探險考察的私人企業卡拉丹海洋公司(Caladan Oceanic)首席執行官維克多·維斯科沃也下海參加了考察活動,他說:“我看見一個巨大的殘骸,我還沒有搞明白它究竟有多大,眼前這一切真是太不同尋常了。當我們的潛水器沿著泰坦尼克號的一側行走時,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潛水器明亮的燈光被門廊反射回來,就像泰坦尼克在向我眨眼,這是驚心動魄的。” 此次探險考察,使用了特別改裝的攝像機,這些攝像機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構建出沉船的數字化3D模型。科學家們將把探險資料制作成紀錄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