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權(解釋權)屬原創作者,或資料提供者; 財稅微波 僅提供傳播平臺,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若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便及時處理; 可通過文末留言,或與“財稅微波” 或 “丁瀟” 或 “作者” 聯系,進一步溝通交流。 一個有趣的回響 日昨通過公眾號發布《【稅務內控】“其他”會計科目的風險表現與內控(一)》后,群友孫文亮老師在微信群「稅月無垠」中提出他經常跟學生提示小公司3%~大公司5%的合理范圍,并提出狗尾巴理論,違反的就不是狗尾巴,我有所質疑后,孫老師用手繪圖上傳為我解惑。如果早點拿到這個圖,用在昨天的文章中,或許更能說明「雞尾巴」令人矚目的感受。孫老師長年教育英才,比我這個半吊子更能利用簡單的圖形來說明,讓我由衷佩服。在此謝謝孫老師的指點,并說聲謝謝。 其他應收是什么? 以工商業來說,資產劃分成10~12流動資產、14存貨、15長期、16固定資產、17無形資產、18長期待攤。 按目前的會計準則對流動資產中,1231「其他應收」定義為核算企業除存出保證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應收代位追償款、應收分保賬款、應收分保合同準備金、長期應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種應收及暫付款項。 也就是說,1231其他應收也是應收(1121~1251);那么既然是應收(簡稱AR),其他應收也就「應該」比照AR的控制程序。(參見下面的科目一覽表摘錄)
應收的控制程序 正常運營下的應收,會有「報價- - -訂單- - -(鏈接到采購循環&生產循環)- - -出貨單- - -客戶驗收單- - -對賬單與增值稅發票- - -收款記錄- - -銀行往來對賬單」; 如果是出口業務的就是「報價- - -PI(Proforma Invoice)- - -(鏈接到采購循環&生產循環)- - -出貨單、Packing List、Commercial Invoice- - -出口報關單- - -BL(Bill of Lading)- - -收款記錄- - -銀行往來對賬單」。 AR立賬就看《出貨單》,如果企業的AR確認點是出貨、離開工廠的話;銷賬(或稱沖賬)就看收款記錄;所以AR的賬面余額就是已經出貨還沒收款的數額。 內控可以分成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從出貨單到收款記錄是會計控制。我要說的是管理控制,有的企業對AR追的寬松,有的就追得緊。 就我待的前一家外資企業來說,AR到期前一周,財務就要通知業務人員,到期還沒收到款項就在《AR明細表》(如下表)列入「待回收」,并在每周二的會議中提報出來,COO(營運長:Chief Operating Officer)就會質問負責的業務人員,如果沒有得到適切的答案的,那就不只是開罵而已;想想每周二都要被質問,那是一個不好對付的壓力,所以這一家外資很少發生有延遲收款的情況,而且COO也授權我隨時可以暫停出貨,如果款項沒及時到賬的話。 我也待過管理控制比較松散的,這些機構都是一個月才看一次AR回收,對業務的質問也很容易輕輕帶過,這樣的企業,我的印象中,一年難免就會有幾筆很難收回的款項;而且這樣的企業有個普遍的特點,就是業務特別吃香,只因為他們能接回訂單。 所謂寬松就是AR回款跟催的頻率太「寬」,雖然一樣對業務人員比較另眼看待的神情,但回款這件事就按制度來沒得商量的,就是屬于管理控制比較嚴謹。 其他應收的控制 以生產企業來說,能列入其他應收的情況有(但不限于)員工借款、模具攤提、應退未退稅款等:
能列入其他應收的情況頗多,合理值也是5%以下,到達AR的20%都屬于需要特別關注,但不論怎么說,其他應收金額不可能高過AR。 其他應收與AR一樣的要通過管理控制程序予以追蹤,而且負責人清理的績效要列入績效考核中;與AR不同的是,AR會計算賬齡分析,其他應收一般不會;因為所有的其他應收的項目,都有當初允諾或自己說明歸還或清理的時限,一旦超出預計時限的,都是異常,既然是異常就應該像AR一樣予以列管并持續密集的跟進。 其他應收屬于占用企業資金,而且不在付款規則的籌劃范圍,所以一般正常的企業,不會容許其他應收有一大堆的情況發生。 總結 其他應收屬于占用而且是侵蝕企業資金流動的項目,是要予以嚴密監控的;除會計控制的表單跟進程序外,還需要報表定期提交給管理者進行跟進;而管理控制程序中,就需要利用會議、會議記錄、工作進度報告等方式跟進與監控,避免疏忽或人為過錯,進而影響企業運作或損失的發生。 不要說稅務局、或外部稽查人員會注意其他應收的內容,就是企業在正常情況下,也會針對不同屬性的內容,制作不同的報表做跟催。 |
|
來自: Wain X-Di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