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開學季,央視金牌欄目《開學第一課》就會刷屏。然而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因為節目前一段十幾分鐘的課外輔導廣告,在朋友圈被刷屏“吐槽”。 《開學第一課》開播十多年來,在廣大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中一直是新學期的“頭道大菜”,背負著巨大的期待,稍有不妥自然容易被噴。 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有“開學第一課”?為什么各個學校要舉辦“開學典禮”呢?為什么上課時還要全體起立、老師和學生互相問好呢? 這后面其實都是關于儀式感的大學問。 一位高中老師給青欖君講述了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開學典禮。 那是2008年,她的學校里有兩名同學被選拔成為奧運火炬手,參加了圣火傳遞儀式。秋季開學時,兩名同學把祥云火炬帶回學校。 那年的開學儀式,沒有冗長的講話,沒有瘋狂的喊口號,學校組織每個班級選出一位代表,大家圍著田徑場開始了一場奧運火炬“傳遞跑”。 每個人都興奮異常,沒有被選中的同學,在“傳遞跑”結束后,都迫切想要體驗一下手握奧運火炬的感受。兩個火炬就這樣被自發地、熱烈而有秩序地傳遞著。 校長在臺上簡短地說了幾句話:“同學們,希望你們手里傳遞的火炬,把求知的圣火繼續傳遞下去!”然后靜靜地看著大家傳火炬,開學典禮比原計劃多花了近兩個小時。 這位老師還透露:“不知是不是巧合,那年升了高三、高二的兩屆學生,整體都考出了超乎尋常的成績?!?/span> 如今,某些學校不遺余力進行一些浮夸的儀式,讓“儀式感”變了味,儀式教育被推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但不能因此全盤否定儀式感的教育意義。 中國歷來注重儀式教育,《禮記》中就有記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眱x式感不僅是禮,更是內心與外界的一座橋,喚醒人的社會屬性,讓人變得更加沉靜穩重。 世界范圍內,開學儀式都受到了相當的重視。
德國教育學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們為什么需要儀式》中分析,“儀式能令我們在自由和秩序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更有意識地去感覺、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時刻。”儀式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學校也因此變成了各種儀式最為集中的場合。 學校強調儀式感,一方面在于儀式對行為的規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儀式感對學習活動很有幫助。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學習很好的“學霸”往往都是非常注重行為規范和儀式感的人。 為什么“儀式感”有助于學習呢? 讀了理查德·懷斯曼的暢銷書《Rip It Up》,我們找到了答案。適當的儀式感可以給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正能量是有科學依據可循的,而且答案非常簡單——表現原理。 什么是表現原理呢? 在我們常規的意識里:當我們心情愉悅,我們會微笑;當我們心情郁悶,我們會皺眉。我們的面部表情隨著心情的變化而發生轉變。 而表現原理說:當我們微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愉悅;當我們皺眉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低落、不開心。這與我們的常識正好相反。 表現原理是美國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長期觀察人們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聯系后提出的。
以上的實驗證明:你想要的狀態,是可以通過行為創造出來的!而“儀式感”,就是這種行為最好的實現方式。 儀式活動是一個內外兼修的過程。內可以養性: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秩序感、歸屬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通過手勢、姿勢、模仿、表演,外化為孩子具體的行為,提高他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儀式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種精神上的禮儀。應用到學習上,能讓人的反應能力、思考能力、專注能力提升到高度集中的狀態,讓孩子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
有的家長會覺得,舊的書包還沒壞,文具也夠用,為什么要花錢買新的呢? 其實,孩子是非常感性的,“看得到”新的書包、新的文具,他就會燃起想要“使用它”的欲望。 讓孩子親自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包和文具,也能大大消除假期結束帶來的焦慮感,輕松進入新學期。
一位名叫“靜電魚”的豆瓣網友說,作為小學老師,她每年開學時都會不厭其煩地建議孩子們把新到手的書包上書皮。 “正常情況下,班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會接受我的建議給資料們包上了整齊的書皮。說來也奇怪,這些包書皮的孩子大多學習習慣較好,成績基本上都在中游以上?!?/span> 給新書本包上書皮,不僅能保護新書不易受損,更從潛意識里給孩子形成“尊重知識”的印象,作為一種小小的儀式,它還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認真對待學習的人。
新學期有開學儀式,其實“開始學習”時,也需要一些小小的開“學”儀式。用來宣布:我要開始學習啦! 小儀式因人而異,可以是整理好學習用具,可以是告知家人“我要學習了”以示不便被打擾。 青欖君特地采訪了身邊的“學霸”們,看看他們的開“學”儀式是怎樣的?
推出《跟著唐詩去旅行》系列節目時,一位家長為慶祝孩子打卡200天,就這么一件小事,她在家里舉辦了一場小小的派對,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激勵他繼續前行。 這是一位多么智慧的家長! 孩子取得好成績,許多家長都是物質獎勵或是口頭獎勵了事,其實,獎勵孩子一場歡樂的儀式,意義非同凡響。 我們感到一些儀式沒效果,或是開學講話、開會令孩子抗拒,是因為我們把儀式感功利化了,總是為了促成某個效果而刻意使用。 不要忘了,真正有意義的儀式,核心在于——開心。 儀式感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每個人的感受機制也不一樣。只有孩子在儀式里感受到喜悅、充實、滿足等正面情緒時,儀式才是有意義的,才會衍生出更多積極的能量。 所以,如果孩子樂意,不妨給他上述建議;如果孩子不喜歡甚至很抗拒儀式,強求反而會流于形式,適得其反。 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 “部編本”語文教材主編 曹文軒教授 選給孩子的閱讀計劃 徐魯、湯素蘭、王一梅、孫建江、薛衛民 聯合力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