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jié)構(gòu)近于現(xiàn)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
微信后臺回復“263方漢官印”獲得高清印蛻電子資源(0.1G) '印'最早見于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guī)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漢印有鑄印 、鑿印兩種。就實際出土文物來看,文官印仍屬鑿刻,特征就是有筆畫由印面至內(nèi)呈現(xiàn)明顯的'V'型口。只是文官印字體多端莊,武將印有'急就'肆意之作。軍中為應急需,用鑿印 。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jié)令丞'。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所以兩漢時期官印私印盛行,成為印章藝術(shù)的第一個高峰,可謂是中國篆刻藝術(shù)的濫觴,漢印為后世篆刻金石家所取法,初學治印的人,必然要先學整齊樸茂的漢鑄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