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玄武門事變的勝利者,更是整個時代的勝利者,因為此后二百多年時間里的統治者,都需要高舉李世民的大旗。所以說起玄武門之變時,最符合李世民利益的記述,就成為正史中唯一的記述。 如果李建成有機會寫這段歷史,會怎么寫呢? 肯定又會是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大致會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看一下明初靖難之變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了。 看明初靖難之變,我們難免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的故事,與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的故事驚人的相似。 朱棣靖難起兵時,漢王朱高煦是朱棣的主要助手,而且立下許多軍功。甚至從某些內容去看,如果沒有漢王朱高煦,朱棣早就失敗好多次了。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 關鍵是,許多人也認為,漢王功高,所以應該取代太子。更主要的是,朱棣也一度認為,漢王朱高煦比太子優秀,所以也曾流露出讓漢王當太子的意思。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成祖即位,命將兵往開平備邊。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 而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呢?則一直留守后方,相對而言就沒有什么軍功。關鍵是,明成祖朱棣一直不看好太子朱高熾。所以一度想廢掉他太之位,朱高熾之所以能保住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兒子,所以朱棣并沒有廢掉他。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圣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故事發展到這里,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相爭的歷史,就是從前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故事的改編版,雷同度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但是因為漢王朱高煦最后失敗了,所以我們再看這段歷史,就感覺它和玄武門之變截然不同了。 因為在這段歷史上,漢王朱高煦就是一個丑角,而且是一個大反派;而太子朱高熾卻是男一號,而且代表著正義。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政變失敗了,寫在歷史書,估計也就是漢王朱高煦的翻版。總而言之,他有才能,也有功勞,問題是,怎么看他,他也是一個大壞蛋啊,所以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想奪儲,誰也希望,他的陰謀不會得逞。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漢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兇悍。......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僭用乘輿器物。成祖聞之怒。.....。 更主要的是,他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他不作不死。話說,宣宗皇帝(太子朱高熾之子)上位后,一直對他很好,但是他非要造反;造反失敗,大仁大義的宣宗皇帝也想保全他的性命。問題是,他一點情也不領,還要和宣宗皇帝死磕,宣宗皇帝才殺了他全家。 《國朝獻征錄》是這樣記載的: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镕,庶人死。諸子并死。 反過來說,如果漢王朱高煦也殺兄逼父奪儲成功。御用文人再寫這段歷史時,會怎么寫呢?肯定就歷史上李建成、李世民的故事一樣了。 總而言之,漢王朱高煦忠義無雙、功高蓋世,但是一直受到無能的太子仇視迫害;而他的父親也一直縱容太子這種邪惡的行為;最后漢王朱高煦忍無可忍,只能選擇殺兄逼父了! 當然了,因為史書會加入各種微妙的細節,讓我們感覺太子對漢王的仇視迫害,就是人神共憤的,就算叔能忍嬸也不能忍;所以漢王高煦一再說,我寧愿死,也不會做不忠不孝的事。問題是,漢王高煦手下的忠義之士都紛紛勸說他說他奪位。 總而言之,忠有大忠小忠之分,孝有大孝小孝之分,您這樣任由太子迫害致死,想過太祖皇帝苦心建立的大明帝國嗎?如果您這樣死了,任由昏庸的父皇、邪惡的太子把帝國敗亡了,您有什么臉面見大明太祖皇帝呢? 最后,漢王朱高煦終于決定造反了。于是,大明的仁宣之治,就換成漢王高煦的牌位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后,人們就是這樣替李世民辯護的。 總而言之,李建成、李元吉是兩個大壞蛋,而且都是標準的敗家子;如果李世民不殺他們,大唐帝國肯定很快就滅亡了;如果大唐帝國因此滅亡了,李世民雖然小節上無虧,但是從大節上,他恐怕還不如秦二世、隋煬帝呢! 《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兇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關注公眾號 關注淚痕春雨 |
|